2002年,当时还在美国的杨红被父亲杨之光要求回来管理杨之光美术中心。多年过去,如今杨之光美术中心遍布广东,甚至全国各地,随着艺术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杨之光美术中心凭着TCT美术课程这一品牌,在众多少儿艺术机构中独树一帜。这些发展,离不开杨红多年来对教学系统的探索。在接受收藏周刊采访时,她也一直在强调系统的问题,“为了培养青少年创意性思维的系统,我足足探索了14年”。
受访者简介:杨红,现任广东美协少儿艺委会副主任、杨之光美术中心校长。
“如果家长是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画家,就不要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里来”
收藏周刊:您认为上个世纪至今,美术教育有哪些变化?
杨红:上个世纪精神世界贫乏,美术教育、美学能够给我们锦上添花,带来升华。但到了这个时代不一样,以前那套学画画的方法,只是为了培养画家或提高修养,但对于现在大部分人而言,艺术教育的目的已不在于培养画家,而应该是培养学生具备艺术家的观察方法与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我的父亲杨之光教授在2002年创办这个学校时就曾说过一句话,“如果家长是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画家,就不要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里来”。
经过了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是教育开始产业化。只会教画画不够,懂得如何经营也非常重要。经营一方面是品牌的打造,另一方面就是整个团队的成长,不仅是学生,老师成长的阶梯同样需要重视。可以说产业化是大势所趋,如今没有品牌基本就没有了竞争力,这也就对办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来说,现在面对的压力比成立时还要更大。
如今我们机构教学点有几十个,而独立的校区在广东有14家,上海有4家。以本部为例,在学生人数方面,不算连续报名的学生,仅按人次来算都有上万人。如何经营这个艺术中心,显得尤为重要。
收藏周刊:如今很多机构都把少儿美术教育当做是专业艺术教育,在教学上,你们会更加重视基础性教育还是创意性教育?
杨红:他们二者其实是一体的,但很多时候人们往往习惯性将它们拆分开来,这是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基础性的东西就是没有创意的,而有创意的东西就是不用基础的。
事实上,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学习的只是对不同艺术媒介的掌控,以及对课题不同程度的解读。现在不少艺术机构都是专门学习某种画种,这是直接从技术切入,但最后出来,可能只是一个工匠,这会禁锢了孩子发展的方向。例如上个世纪,很多广美毕业的学生都选择了出国,他们有的去到国外的一些动漫团队中,但我们所谓的“绘画人才”,却做不了主笔以及创意团队的一员,他们通常都只是被安排在制作流程线。这是因为他们技术好,但可惜没有原创。
现在很多艺术教育机构的老师只会教学而不会做教学系统
收藏周刊:如今的少儿艺术教育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杨红: 首先是系统性的问题,现在很多艺术教育机构的老师只会教学而不会做教学系统。事实上,教学系统也必须由专业的教学人员去做,而并非老师。
从我的经历来看,中国美术教育的定位与国外差距很大。在国内,我们会更加强调审美教育以及专业学习,例如造型能力,对媒介的掌控、表现力等等,主要还是围绕美学来进行。但在西方,培养的是创造力与想象力,他们把艺术学科作为想象力培养的切入点或者是载体。如此看来,想要解决创造力的问题就不能只画画,而首先要把思维的转化能力与创新能力解决了,才能走下一步。对于这个问题,近年来很多机构都逐渐开始意识到了,但是真正想做得好不容易。
为了能找到一个培养青少年创意性思维的系统,我足足探索了14年。在我的系统里,我会以创新为主线设置课程,再根据不同年龄层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工具。每一个课题都会解决一个问题,实现一个突破。总而言之,设置艺术课程与系统不能只看艺术结果与艺术技术,我们要关注的是课程最终的目的。
除此以外,少儿教育还面临一个大问题,如今的经营成本太高,产业匹配就显得尤为重要。租金成本、人力成本等等都需要考虑。做少儿艺术教育,要懂教育的人来做,也要由有情怀的人来做。
“中国画家少你一个没什么所谓,但创意教育你不做就没有人做了”
收藏周刊:在搭建这个系统背后,支撑您的是什么?
杨红:当时我在美国,除了从事艺术创作,同时也涉足少儿教育。如果我继续做艺术家,也可以非常潇洒。但我父亲当时跟我讲过一句话,他说:“中国画家少你一个没什么所谓,但是创意教育,你不回来做,就没有人做了。”这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创意教育也是我父亲认为非常迫切的事情。
收藏周刊:现在艺术教育机构到处林立,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杨红:只能说是越来越多人开始从事这一个行业,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考验的是家长。对于这种状况,我也的确感到非常忧心。如果家长的认知与选择不到位,对孩子的影响会非常大。随着“二胎”开放,孩子也会逐渐变多,市场也会随之扩大,从事这一方面的肯定会有越来越多。但其实,有不断涌现,也有不断的淘汰,最后能留下来的应该都会是优质的艺术教育机构。
李正天: 儿童美术教育有四个分期
位于海珠区昌岗路附近的正天艺术中心,多年来一直坚持信守李正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其中心负责人郑昆告诉记者,“我们将会一如既往地把李正天的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灌输到每一代的孩子身上。”谈及李正天的少儿教育思想,不得不提的是他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时期划分。这一理论成为了不少研究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性大纲。
一:涂鸦期(2岁-4岁左右)
这时的孩子划划与画画还常常是一回事,犹如在洗澡时拍水一样,没有明确的意向,而是一种身心满足的运动。
二:象征期(4岁-7岁左右)
这个时期的孩子画的东西实为各种物象在他们心中的基本印记,而绘画组合的方式,不是依照现实,而是依照事物在他心中的感应强度。在这个阶段,无论是题材还是色彩,大人都不要进行干预。
三:黄金期(7岁-12岁左右)
这时的孩子几乎每个都喜欢画画,画兴最浓,最能体现孩子绘画、雕塑或手工艺才智的时期,所以叫儿童美术黄金期。这个时期他们仍不习惯于对着对象一笔一笔地画,而是画他感兴趣的,画他理想的。
四:转折期(13岁前后)
转折期又称“秃毛鸡”期。小鸡可爱,大鸡也可爱,最难看而又必经的一个阶段是半个不下的秃毛鸡。这时的孩子,处于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反映在美术上,就是他们开始蔑视自己儿童时期的画作,他们会把儿童时期一些好的东西,当作“污水”也一起抛掉。他们要画成熟的东西,要求画得很准确很像,然而他们通常眼高手低,画出来的东西,自己甚至比别人更厌恶,很久孩子就此罢笔,再不画了。
这是目前世界儿童美术教育的难题。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