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艺博系列学术讲座
丁宁《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共12讲)
第十讲 新古典主义绘画
主 讲:
丁 宁(北京大学教授)
时 间:
2016年1月10日
周二晚 19:00-20:30
地 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四层报告厅
主 办: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承 办:公共教育与对外关系部
说 明:讲座免费入场,无需预约。因报告厅容量有限(200位座椅),请听众按到达顺序就坐,坐满为止,请勿占座。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第十讲 新古典主义绘画
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往往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审美理想,就是一种非常均衡的美学观念,理性和感性高度地统一在一起。到了18世纪后半叶,一种对古典艺术的狂热席卷了整个欧洲,从而诞生了新古典主义这一绘画流派。什么是新古典主义绘画?新古典主义,是一种拟古典主义,就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学习、模仿和进一步的创造。在新古典主义的绘画里,也体现出对古典主义审美理想的回应,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法国画家大卫。大卫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呢?
《贺拉斯兄弟的宣誓》画的是罗马城和阿尔贝城之间发生战争,双方谈判,各选三位勇士进行决战以定胜负的故事。当这幅以英雄为主题的作品在罗马问世时,立刻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赞美,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的宣言。新古典主义绘画有什么特点,它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绘画风格?
新古典主义以回归古希腊和罗马形式为特点,返璞归真,崇尚完美。新古典主义不仅仅追求明确、平衡和造型的简洁,也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那么,大卫为什么会选择《苏格拉底之死》这样重大的事件作为创作题材,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幅画是大卫奉拿破仑之命而作,描绘的是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的加冕仪式。这幅画构图宏大,气势磅礴,画中有近百个肖像,每一个人物都有故事。为什么大卫本人也会出现在画中,他和拿破仑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主讲人简介
丁宁,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事、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展委员,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美术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3-1994年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美术史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赴哈佛大学进修。曾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十多年,任史论系教授、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希腊奥纳西斯基金会最高研究基金资助、德国ZKM研究资助、美国盖蒂研究院研究资助、哈佛大学文艺复兴研究中心(Villa I Tatti)研究资助,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及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等。
著有《接受之维》《美术心理学》《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艺术的深度》《西方美术史十五讲》《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美术鉴赏》《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看懂美术》和《西方美术史》等;译有《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罗瓦》《毕沙罗传》《注视被忽视的事物——静物画四论》《媒体文化》《视觉品味》《博物馆怀疑论》《解码西方名画》和《一个感动美国的故事:肯尼迪夫人与<蒙娜•丽莎>的相遇》等。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