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教育 >

余友涵的艺术历程与艺术属性开幕讨论会回顾——丁乙:友人记忆中的余友涵

2017-01-18 11:30:40 

  今天(12月23日)特别高兴可以在中国唯一的公立美术馆,举办余友涵老师的回顾展,我也很荣幸可以参与到其中。我在讨论会之前看了展览,并勾起了很多回忆,特别是余友涵的早期作品。实际上,今年(2016年)早些时候在龙美术馆展出过余友涵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的早期作品,基本是城市风景系列为主。今天我们在PSA看到的是更全面的展览,是余友涵从学习西方当代艺术到完成自己作品风格建立的整个时期。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可以让观众看到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余友涵。

  刚才在楼上看这些早期的作品有很多回忆,我是1980-1983年在上海工艺美校学习,当时余友涵在那儿做老师,我有幸成为了他的学生,得到了关于当代艺术的启蒙。有很多作品,我在他的宿舍和画室看到过。现在艺术家的工作室都很专业,但在当时他有这样一块地方画画已经很不容易了。我记得余友涵在一个板凳上放了一个很大的画布,画完以后再放到双人床的上面。

  我们看任何一个艺术家的发展,都要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背景中去观察。在当时的当代艺术背景中,有一个人有这样的觉悟、这样的动力去创造新的艺术世界,这是没有先例的,他走的是一条非常孤独的道路。那个时候没有美术馆、画廊、艺术经纪人,只有同道之间互相的欣赏、称赞,然后一起坚持下去。所以在这样背景下涌现出的当代艺术,以及像余友涵到今天仍保持着这种真情真意,我觉得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种真情实意指的是余友涵没有任何的策划,没有任何预见性地去想“我的艺术作品要挂在美术馆里,要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

  我觉得因为这样的一个时期,有像余友涵这样的前辈们执著地奋斗着,才成就了今天当代艺术的红红火火。像薄小波、李晓峰,我们都是二十多年的朋友,像薄小波他虽然是文汇报财经板块的记者,但他比文汇报的艺术记者还要艺术,他和艺术家的联系非常紧密。(在当时)就是这样有几个同道,促成了这种坚持和坚守,又走到了今天。今天说这些,是想向余友涵致敬,能在中国这样转折的文化背景里涌现出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是非常不容易的。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