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教育 >

探“一带一路”之源,观新疆设计教育之本

2017-01-19 08:29:43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下,新疆正在由“边缘”“边疆”的地理劣势,转变为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的前沿。这种区位战略性的转变,将会促使新疆本土的人文环境、民族文化再次受到世界的关注。面对“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各国民间文化的交往与交流,新疆的文化产业必将成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新视点。新疆的设计教育更是肩负着传承本土文化优势资源,以及培养适应新疆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双重使命。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发轫于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中亚。2014 年纳入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当年博鳌亚洲论坛讨论的重要主题之一。[1] 在“一带一路”跨国界经济项目共建的推进下,一条增进各国民间交流的通道也随之打通,并拓展到对沿线城市历史、语言、宗教、风俗、艺术等文化领域的相互认知。对当前复杂国际环境中的中国而言,人文精神烘托下的经济建设才更具有持久性。因此,以经济促文化,以文化助经济,既是“一带一路”之源,又是新疆设计教育之本。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文化认同

  古代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罗马,是中国与欧亚大陆之间重要的商贸、文化交流通道。然而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国文化输出却呈现单向性,如宗教文化,“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传到中国来,甚至又传播至朝鲜半岛与日本岛,而儒家思想却没有传播过去——至少其在中亚或欧洲的影响甚小,远不如上述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落地生根”[2]。究其原因,一方面,从文化的本质来看,儒家思想虽然被尊为儒教,但其核心思想是治国安邦之道,缺乏神学吸引力和宗教传播意识;另一方面,则是在长期大国心态的驱使下,中国文化呈现出非主动传播的状态。

  时过境迁,今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是在当代大国间相互博弈的国际环境下孕育而生的经济发展战略,其博弈根源与区域文化之间有着某种成因关系。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国际关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自己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把世界分为八个文明体,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及非洲文明。[3] 并且认为,“未来世界冲突将发生在八大文明之间”。同时他指出,“儒教文明可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将与伊斯兰文明联手,共同挑战西方基督文明”[4]。可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带动下,文化已不只是贸易往来的附加。主动且有效地对外推广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增强国家软实力和稳固经济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作为祖国西部面向亚欧的门户,世界“四大文明”曾经在这里汇聚,在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演进中,新疆文化已脱离了“文化集合体”的机械解读,形成了以地域文化为依托的新个体,在“一路一带”为主导的线性传播中成为新的文化传播源。然而,面对丰富的地产资源和滞后的设计教育之间不对称发展的瓶颈,培养创新性人才和保护传统地域文化的两全策略,一直使新疆设计教育的探索徘徊不前。这首先源于对本地化的不自信,并将设计前沿趋势与传统文化相对立。其次是对国际化的设计标准置若罔闻,盲目地追求国际化的视觉表象。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则是立足于“创新”与“传承”相结合的设计教育改革思路,使新疆在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彰显地域文化优势。

  二、新疆设计教育的本土立场

  1. 设计学科的跨学科研究

  自2000 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正式运行,新疆的建设打开了新局面。而2012 年2 月明确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战略思路以来,新疆更是步入了城市建设的快车道。但从南北疆一些落地的实践项目中可以看出,新疆的地域文化创新一直存在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一方面,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多关注于新疆本地文化的源流考证,传统艺术中的装饰图案、视觉符号、建筑形制,常常仅作为理论依据辅助观点论证,本地文化的探源虽有深度,但对当代城市设计和文化创新方面参与有限。另一方面,具有传播优势的艺术设计行业对本地区文化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在创新设计中往往会流于表面,作品欠缺对本地文化内涵的准确解读,有时还会误用文化视觉符号。例如,新疆喀什人民广场景观设计中应用了中国古代的墓表造型,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语义的曲解;在新疆多地的新农村建设中,千篇一律的砖混抗震安居房,完全切断了传统民居形制的传承与发展;东疆吐鲁番地区的某些生土建筑的改造方案,被直接应用到南疆个别地区。在新疆,看似选材相同的生土建筑有五种类型,即干打垒、土坯砖、垛泥墙、坝子墙和木骨泥墙。因各地的地质气候、土质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差异,东疆吐鲁番地区,塔里木盆地北缘、南缘和喀什地区的生土民居建筑形制迥异。此类跨地区的建筑改造实例的混用,会在建筑的实用性、经济性、耐久性方面留下隐患,也破坏了当地民居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此类问题在城市建设、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尤为突显。这些设计行业的弊端可归结于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缺失。因此,在各专业不断细分的教育体制下,跨专业跨领域的研究为高校设计教育明确了新的发展方向。新疆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科为此制定出阶梯型教学改革方案。

  第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跨学科研究。高校教育是以启发性、探讨性的教学思路为主导,而这受制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跨学科课题性研究,重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优化设计专业教师在历史、人文、民俗等方面的知识结构。一方面,以此拓展设计教学中的个性化、多元化教学思路,改变长期以来在设计教育领域中“重实践、轻理论,重当代、轻传统”的教学思维。另一方面,也可迫使艺术设计学科的课题研究突破“艺术类”的专业屏障。从我校艺术学科已获得立项的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目看,艺术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已进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统计学、传播学、考古学等的研究方法,在设计教育的理论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有利于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多维解析和拓展实践创作教学的发散性思维。

  第二步,将课题成果与方法引入教学。在学校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课题的前提下,针对教学计划的不同阶段,合理地植入子课题,通过多角度的命题训练,培养学生课题式思考方式。如将环境艺术表现技法、装饰设计两门课程与新疆生土民居、维吾尔建筑装饰图案、新疆地毯艺术等课题内容结合。同时,在本科二年级增加了新疆本土的考察课程,由专业老师带队入驻新疆吐鲁番吐峪沟麻扎阿勒迪古村落,完成生态民居采风、实地测绘、图案提取、意向表达等练习,为相关课题做资料收集、整理、分类等前期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课题式教学的目的并非使艺术设计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而是打破教学环节中专业技能学习的单一性壁垒,强调知识结构中的人文基础。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