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与五位设计人的对话,共同考察成都的设计生态,以此呈现西部设计的经验和状态。通过此考察,重新绘制设计与社会、文化以及地域的种种联系,尝试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当代西部城市化进程、互联网浪潮中产生的新思维。
一、2015,创意之城
2015 年版的Lonely Planet 丛书向世界这样推送成都:“成都自三国时在政治舞台上惊鸿一瞥后,便在‘水旱从人’的护佑下,认真贯彻起生活的雅趣。天府的上空飘荡着麻辣诱惑,城里的人踏奏出安逸的生活节奏,无论是古代文人骚客,还是时下弄潮儿,无不陷入这张温床,在身与心的双重满足后,不舍离去。”这样的描述,无疑是成都最愿意向世界展露的面貌。成都市政府对于未来也充满信心,在官方宣传中写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断强化的区域合作与竞争,使得传统地理意义上的边缘地区逐渐摆脱远离中心的困境。我们工作的重点是要着力创新驱动,统筹推动创意设计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创意设计中心。”[1]
在政府的规划下,2015 年9 月第二届成都创意设计周如期举行,设计周设有论坛、讲堂、展会、大赛等主题活动。这次设计周被民众分享最多的项目不是主展场的活动,而是魁星楼街的艺术节——“少城有明堂”:艺术、设计与摇滚齐聚这条文艺小街,大家摆起摊,沉醉于摇滚和啤酒之中,用四川话聊着艺术与创意。明堂艺术节策划方非常明确这是一个作为创意孵化器的作品,艺术节带来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已经让这个策划团队介入成都市青羊区文化品牌的建设中。三天之内艺术节吸引了近十万人的参与和关注,换来的是300 万元的资金投入。作为另一个青羊区政府重点扶持、成都市文化局首批命名的市级文化产业基地——成都西村大院,也于2015 年初投入运营。西村项目支持了建筑设计师刘家琨的理想主义情怀,但为这个设计追加的预算让整个建筑群的成本大大提高,也让这个房地产项目本身背负了太重的经营压力。虽然西村一直坚持与艺术保持密切的关系,但从招商情况来看并不理想,大家都期待着西村可以基于建筑和环境本身,展开更多元的文化和艺术项目。
2015 年的成都,还有广州著名的文化品牌“方所”的开业,带来了体验式多元文化空间的成功范例;远洋太古里开放的商业空间里穿插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时尚品牌和公共艺术;在城市的一环和三环之间,更有436 文化创意机构成立,广告产业园区IBOX 成立,U37 创意仓库成立,东湖艺术公园成立……
2015 是成都创意文化沸沸腾腾的一年。然而这一年对于大多数的成都设计企业和设计人来说,却是另外一番感受,他们和他们的企业正在经历寒冬降临前的瑟瑟凉意。2015 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00亿元,增长8% 左右,比上一年度下降了两个百分点。从2012 年就开始持续的经济放缓,特别是房地产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对设计业的影响十分明显,许多优秀的设计机构也面临着业绩急速滑坡。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铺天盖地而来,在新的变革浪潮的冲击下,传统设计行业第一次感到茫然而无力。
成都,曾一度被媒体认为是中国宜居第一城,被艺术圈看作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三城,被《新周刊》热炒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最适合投资的第四城。但是今天,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扶持下,我们却很难看到成都设计业与这些排名相匹配的成绩,它甚至在各种创意的繁华中显得更加沉寂,并与当代中国艺术与设计发展的线脉渐行渐远。是过度依赖政府,还是创意的土壤不再?成都今天的设计生态怎样?它过去的经验是什么,未来的格局会怎样?这是成都的设计人共同关心的问题。
二、经验与过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的向帆老师20 世纪90 年代曾在成都从事平面设计,是成都设计历史的重要见证人。她讲到成都的设计生态有一点很特别,那就是成都没有一所像四川美术学院那样重要的官方美院,并在本地形成很强的话语势力。成都最早一批成名的设计师多毕业于川外,如陈小林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许燎源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正因为没有像四川美院这样的一个势力范围,来成都工作的设计师群体显得格外疏散。20 世纪80 年代,白酒作为地方特色产业开始与成都第一代包装设计师们碰出火花,诞生了中国平面设计史上重要的一批酒包装设计,这也是地域经济和创意文化交织出的产业奇迹。这批设计师使白酒企业的品牌形象蕴含巨大价值。许燎源更是从此以后开启了从白酒瓶型到品牌价值的一系列策划,他的“白酒美学”“新文物观”也对中国的设计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许燎源建成了中国唯一的私人设计博物馆,2013 年其设计博物馆成为成都市文化创意孵化基地,2015 年还拿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培养了何明等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可以设想,如果当初年轻的许燎源大学毕业分配去了重庆或者北京,成都的设计生态或许就要改写。
关于成都设计生态的另外一条重要线索,是成都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急速发展的房地产业。90 年代初,吕澎的奥莱特广告公司打造了陈家刚的上河城,“一座充满回忆的新城”已成为房地产业经典的广告语,奥莱特让“粗犷”的成都房地产向“格调”靠拢。奥莱特2001 年结束其业务,主创设计师之一殷九龙因此开始独立创办自己的工作室和公司。房地产业还塑造了成都的另一个重要设计公司“黑蚁”。在黑蚁的老板傅冰看来,广告设计是房地产行业的尾端关联行业。房地产行业确实帮助了广告设计界的成长,且长达20 年之久。但未来的发展机会是什么?肯定不会再是房地产,而作为大趋势的互联网,是无法回避的。
第三条线索是成都独特的饮食经济。成都一直是中国最大的餐饮消费城市之一,伴随着成都餐饮业的发展,在过去的十年中,成就了不少设计品牌和设计作品,成都的高端餐饮空间设计也曾风光一时,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其他地区的考察者。2010 年2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的称号,并且正式批准成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美食之都”。哪知在成都美食获此殊荣之后,整个中国的餐饮业却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下滑。餐饮业重新洗牌,习惯了为高端餐饮空间服务的设计师们也在重新思考方向。如何整合,如何跨界?这一年,客居香港多年的川籍艺术家和美食家王亥回乡,而在成都拥有28 家餐厅的商人杜兵则刚刚签下了位于市区腹地的一段残巷。机缘巧合,本来要被邀请来做餐厅运营的王亥变成了设计师,他借助乡土建筑理论和包豪斯美学,在不动一柱一梁的理念指导下,打造了崇德里“谈茶、吃过、驻下”三个空间:一间茶室,一间食堂,一间客栈。离乡太久的王亥提出要为成都打造“一座城市的回乡路”。这多少让人想起当年奥莱特为上河城创作的金句“一座充满回忆的新城”。
在这座充满回忆的新城中,艺术家、建筑师和诗人与白酒、楼盘和川菜,仿佛永远不会交汇的两组事物,却真实地书写了成都的设计往事,也混搭出成都文艺生活和物质生产的两重结构。
三、疏离与断裂
在过往的经验和成绩之后,在这些著名设计案例背后,成都的设计生态中还生存着千千万万的设计机构和设计师,他们的状况如何?在成都从业近20 年的70 后设计师思朗和殷九龙对此有着深入的洞察。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