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atImgID_0#
“为什么我与别人不一样?为什么我生来受到诅咒?为什么一定要来到这个世界?”
―― 爱德华·蒙克
︳悲惨身世能否造就大师?
一提到挪威享誉世界的艺术家,爱德华·蒙克是不可不谈的存在。他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像毕加索、马蒂斯这种艺术史上的super star也都曾经从蒙克的作品中吸收精神养料,得到启发。他画的《呐喊》风靡了我们朋友圈的表情包,作品中人物的癫狂状态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正常人画出来的画。其实,爱德华·蒙克还真不是一个正常人,在我们都还在幸福成长的童年时期,他就经历了身边亲人的相继离世,给年幼的他带来的心灵创伤不言而喻,这样的家庭与成长背景也为他之后的创作风格奠定了情感基础。但是,在为他惋惜的同时,我不禁在想,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之后的他又怎么会成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爱德华·蒙克呢?也许只是一个籍籍无名,潦倒一生的画家,又何谈伟大之说?
不得不说,悲惨的身世真的很有可能造就大师。
△ 爱德华·蒙克
在这张照片中,蒙克似乎在用笔记录或描绘些什么,皱着眉头,思索着看向前方。他穿着讲究,竖起白色衬衣领,打着宽的领结,在今天看来依旧时髦,这也体现了他生活中的谨慎与认真。照片背景中的人体请大家直接忽略......
︳5岁时,母亲离世
蒙克出生于1863年的挪威奥斯陆,家里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军医,母亲也曾经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在蒙克5岁那年,母亲得了肺结核,身为军医的父亲也没能挽留住母亲的生命。留下父亲和蒙克姐弟五人。因为不堪母亲离世的悲伤,父亲的精神状况也每况愈下,蒙克和他的姐妹兄弟不得不被送到姨母家寄养。这是蒙克第一次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亲人离去的悲痛和死亡的恐怖。
△ 母亲死了
蒙克于长大成年后创作的这件《母亲死了》,可能恰巧反应了他5岁的童年所经历的种种悲伤。在这幅画中,他把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义为了一个幼童,对死亡仍然天真无知,母亲因为死亡而干瘪的脸庞冷冷地陷在枕头中,毫无生气。孩童背对着母亲的身体,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双手紧紧捂住耳朵,希望屏蔽母亲离去的消息,眼神也在茫然的闪烁。画面中地面热情的橙色和母亲床上的冷色形成鲜明对比,天人永隔,母亲与孩子已然存在于两个世界。
︳悲惨命运,家人相继离世
命运并没有对蒙克手下留情,在蒙克13岁那年,年长他两岁的姐姐也因为肺病去世了。蒙克和姐姐的关系十分要好,感情极深,姐姐的死再一次刺痛了蒙克脆弱的神经。接下来他的妹妹患了精神分裂症,父亲也于1889年离开了他,这一系列的打击让蒙克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忧郁、孤僻、绝望,连带着他的作品也渐渐浮现出这种压抑的死亡气息。
△ 病孩
△ 在灵床旁
△ 春天
△ 吸血鬼
△ 凶手
△ 两个女人在海边
△ 晚间
△ 玛利亚
︳画画是他情感的宣泄
在长期的忧郁与孤独中,一直处于精神压抑状态的蒙克也会有想要疯狂表达情感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那件疯子一样的《呐喊》应运而生了。蒙克后来在谈及此画时说:“我和两个朋友一起走着,夕阳西沉,天空变得像血一样红,我忽然无精打采,极度疲倦地止住脚步,黝黑色的海峡和道路显示着血与火一样的光舌。朋友走着,我却一个人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我感到了自然强烈的呐喊。”
《呐喊》同蒙克其他所有作品一样,都是通过自身生活中的各种体验而得来的。他不是为了画画而画画,而是为了表达才画画。他无法找到其他任何一种方式可以宣泄自己心中复杂的情感,唯有画画时,才能将自己的情绪反复的叠加于画布上。正是通过画画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对于蒙克封闭的内心一探究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画画就是蒙克缓解压力的方式,倘若不是通过大量的作品创作来表达自己,蒙克可能早就和他的妹妹一样,过早地精神崩溃了。
△ 呐喊
︳精神分裂的蒙克变得幸福
不幸的是,这样每天疯狂表达的蒙克还是在1908年精神分裂了。在他精神分裂期间,他得到了最彻底的解脱。从丹麦的哥本哈根接受治疗回到挪威后,他仍能以很高的热情坚持创作,作品所表达的东西与发病前也彻底不同了,变得明亮、宁静而富哲理。这就是美术史学家们所称的蒙克的“第二时期”。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蒙克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已经被释放得无影无踪了。
△ 蓝装妇女
△ 在树下
△ 在桥上的女孩
△ 跳舞
△ 爬行者
△ 春天
△ 波浪
△ 街道
△ 海边的男女
︳蒙克自画像
#FormatImgID_21#
#FormatImgID_22#
来源:artand
微信号:artand艺术精选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