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教育 >

青年学人聚集“先锋对话” 畅谈“协商”议题

2017-01-20 14:34:41 

  时     间:2016年12月3日

  地     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多功能会议室

  学术顾问: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

  论坛主持:沈森(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发 言 人:姚  俊(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小丽(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京泽(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理耕(自由评论人,策展人,Arc Space空间负责人),徐梦可(中国美术馆助理馆员),闫冰(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邱敏(华东师范大学讲师),刘乐(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苏典娜(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曲甜(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后),赵宏伟(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尔(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杜松(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12月3日,“思想空间”先锋对话——空间何以协商:青年学人开放论坛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多功能会议室举办,此次论坛也是第三届CAFAM双年展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论坛邀请了美术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领域的13位学生和学者,就美术馆权力、公共空间及社会协商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教授担任论坛学术顾问,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沈森主持论坛。

  在讨论正式开始之前,王璜生馆长首先欢迎并感谢各位青年学人的参与,并简要介绍了此次论坛的背景及议题,更期待不同学科、不同院校背景的青年学人能就空间、协商、民主等问题展开思考和对话。论坛主持人沈森则提出了本次论坛的态度和立场,即青年学人们能够在概念本身的基础上,将之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中进行讨论。

  论坛以第一单元“公共空间:分化与重述”正式拉开帷幕。最先做主题发言的是姚俊,他通过梳理中国土地的市场化和资本化过程,以及城市空间的资本化过程,阐释了今天讨论空间协商时所无法回避的土地问题,并明确指出空间并非是简单的容器,而是具有社会性,是权力和资本争夺的产物。第二位发言人王小丽以具体案例讨论了公共空间权力中的公共艺术,她认为以“公共”面目出场的艺术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映射着各种社会关系的构成——政府、资本、专家、公众、艺术家和设计者,不同方面的话语权力因公共艺术的出现而将其中的矛盾抗衡端上了台面。李京泽则在接下来的主题发言中,以一尊存在于公元一世纪的塔克西拉寺庙中的佛像为研究对象,一步步拆解佛像的空间,通过艺术史实例和自身的经历阐述了“权力展示与文化协商”的议题。第四位发言人张理耕,结合自身工作的经历阐述了“重述”和“替代空间”的概念,讨论了替代空间和美术馆空间的关系。他认为CAFAM双年展以协商的名义向那些离经叛道的人示好,不妨以替代性空间与美术馆之间的互动为切口,从而探讨“解放”的可能,并引出一种重新审视整体机制的视野。

  在主题发言后,在座的青年学者对以上所提到的空间私有化、替代空间、美术馆作为大机构的包容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首先,沈森回应了姚俊的发言,认为资本的不平衡发展造成了空间不平衡的发展,而现在的城市规划是通过不断的压缩城市空间来进行的,这在便于生活的同时亦加快了资本对我们的剥削。对此,姚俊补充说道,空间一方面确实会成为资本挣取剩余价值的工具,另一方面也在加深中国阶层的分化;而空间距离的缩短是一种建设,是资本流通的需要,同时也会使得我们无法掌控地参与到全球的资本流动过程中。苏典娜则根据“替代空间”提出疑问——约在1970年代产生于欧美的替代性空间的概念,今天再讨论时是否已与之不同?张理耕回应说,现在中国的独立项目或替代性空间从精神上继承欧美,但实际上由于面临问题的不同所以无可比性;近来很多机构或自我组织的人有“亲体制性”而难以保持距离,他们以自我组织的方式去争夺话语权,而小群体接触大群体的时候就可能会被吸纳。对此,徐梦可就“当代的美术馆表现出的包容性是否为一种诏安”发表自身看法,认为替代性空间和美术馆之间的协商乍看似乎是对立的,但这是一种显性的协商,实际上还有一种协商是隐秘的。目前来看,美术馆只有适当掩盖自身的权力,对“革命性”做出包容,才能形成此消彼长的良性关系。

  论坛第二单元以“博物馆:权力与反权力”为议题。首先发言的是徐梦可,她从宏观的角度,在把握历史性的同时从多重文化角度对这一场域进行了讨论,阐述了权力机构和知识之间的博弈和对抗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博物馆的诞生产生的作用,由此论证博物馆历史发展本身就是空间权力发展的产物。闫冰围绕这次CAFAM双年展,联系“当态度成为形式”展览、游击队女孩、星星画会等历史个案,讨论了展览和机构本身活力激发的可能,并对如何避免可能存在的危险进行思考。随后,邱敏探讨了视觉经济下的空间可能,她以“指鹿为马”和“三人成虎”两个成语展开,论述我们所观看的结果实际上是由在场的人、权力关系和心理暗示形成的,因此我们进入美术馆时是有文化心理选择的。而刘乐则从圣象崇拜和圣象破坏的角度对本届CAFAM双年展进行了解读,她首先阐述了美术馆诞生以来展览空间的几度更新,从而探讨美术馆空间在艺术空间更新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此来说明讨论展览空间的问题实际上也是讨论艺术作品和展览空间关系的问题;最后,苏典娜结合近日被热议的“基弗事件”,探讨了艺术家在美术馆的展览体系中的“神话”与“缺席”的问题,认为在“基弗事件”的复杂关系中很难解释其中的真相,但这让我们思考艺术家与博物馆、与市场的矛盾,如何演变成了集体异化的陷阱,当面对这一陷阱时,所更多涉及的是艺术的民主与权力的问题。

  在主题发言之后的讨论环节,青年学人们结合单元议题就近日受到激烈讨论的“基弗在中国”展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苏典娜从“美术馆究竟是谁的美术馆”出发,认为艺术家与美术馆应为共生关系;张理耕则从法学角度发表看法,认为这一展览的纠纷主要在于协调各方的权益;邱敏则回到基弗本身,从艺术史的角度,梳理了新表现主义在1990年代前后的表述的变化,进而表示应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示艺术家作品的逻辑来对展览进行评述。王璜生馆长亦在美术馆的角度做出回应,他首先指出大家在进行讨论时所忽略的细节,即美术馆在声明上所说的“主办方多次、主动和基弗及其团队联系”,无论是主办方、策展人还是美术馆,都在积极的和基弗联系,艺术家本人并非不知情。对于邱敏所提到的展览角度问题,王璜生馆长指出,此次展览的出发点是考虑到基弗在中国尚未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展览,在藏家所提供作品的情况下,此次展览囊括了从1980年代以来至今的80余件作品,可以相对全面地让观众了解他的作品,甚至部分作品已经超出了平时我们对基弗的理解;此外,基弗此次在白立方的展览则是其最近创作成果的展示。沈森认为,由于牵扯到藏家权力及基弗权力、代理画廊权力的问题,因此要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讨论,美术馆作为非盈利机构,究竟应该在什么程度上妥协,在什么程度上坚持?这是一个有学术态度的美术馆应有的立场。美术馆引进基弗的展览,实际上是从学术立场表达对基弗的尊重,其中牵扯到美术馆学术独立性、非盈利机构底线的根本性问题,同时这也是博物馆从业者、研究者应该讨论的问题。现场观众亦发言表达了对基弗展览的策展思路和作品的看法。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