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教育 >

查士标临苏轼赞

2017-01-21 14:35:09 

  书画史上从来就没有如同今天这般书法和绘画分离过。在毛笔退出实用领域前,很多人本身即书画皆善:书家大多能画,即便算不得专业,但也信手拈来,画一手清澈动人的兰竹或清逸绝尘的山水,亦是别有一番情趣;画家大多能书,且具有自身风格,与其画风大多一致,即便达不到一流水平,但于今看来也是高人。查士标即是其中一例。

  查士标(1615—1698),安徽休宁人,字二瞻,号梅壑、懒老、梅壑散人,室名种书堂,又名待雁楼。明末秀才,明亡后弃举子业流寓扬州,晚年卜居仪征,去世后葬于西山俞家桥山麓。有《种书堂遗稿》等。与弘仁、孙逸、汪之瑞并称为“海阳四家”或“新安四大家”。

  查士标的书画受董其昌的影响最大。晚年的董其昌曾在徽州一带游历,并在休宁古城书院等地讲学。查家作为休宁望族,文物古器收藏颇丰,且文艺、书画修养较高。年轻的查士标即便不能见到家中长者与董其昌的吟咏唱和、挥毫濡墨,也能看到家藏的董其昌作品。查士标一生都对董其昌颇为推崇,董其昌有号“乙卯生”,查士标因年龄小董其昌一甲子,故为己取号且镌一印章——“后乙卯生”。

查士标临苏轼赞

  查士标的书法主要取法董书的清逸淡远之气,除此以外还取法米芾、苏东坡等,兼及篆隶,但未曾脱离董其昌的影响,从整体风貌来看,其书必属董系书法无疑。但是,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故二人的书法在气韵上显示出了差异。董其昌1636年去世,虽距明朝灭亡仅有八年,但他未曾经历山河破碎、自己沦为遗民的苦痛。晚明党争激烈,董其昌虽曾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却也是个闲职,加上他在官场的机警圆滑,在“东林派”“公安派”和魏忠贤派系之间左右逢源,因而基本未受到冲击。虽然万历四十三年(1615)秋天的“民抄董宦”事件持续长达半年之久,董其昌因此流落于苏州、镇江、丹阳、吴兴等地,但终其一生,他基本在悠游安闲中度过,故而其书法疏朗淡雅,有一种超然的富贵气息。而查士标经历过甲申之痛,虽未像倪元璐、黄道周那样殉国,亦未曾像王铎、钱谦益般事二主,沦为“贰臣”,但却选择了流浪,拒事新朝。这样的人生经历使查士标的书法较之于董其昌多了一股奇崛、硬朗之气,少了一分秀色。应该讲,虽然明亡之后拒绝出仕,以书画始且以书画终,但查士标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反清情绪。有记载称:“先生暮年不远姬侍,晓起极迟,大约午余栉沐乃出而应酬,临池挥洒,必于深夜烛前,习惯不以为苦。”晚年的查士标生活还是比较优裕的。如果董字为“甜”、傅山字为“苦”的话,那么查士标的书法是介于苦甜之间的。另外,查士标是画家,他的书法和绘画存在着技法、风格上的一致性。从另外一种意义而言,书法是其绘画的合理补充。他的书法承继了董其昌的风格,用墨讲究,多用淡墨,用笔精到、空灵。这从他的存世绘画题记中可以窥见端倪。

  查士标的这件临苏轼赞之作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纵25.1厘米,横112.1厘米。从整体来看,这件作品我们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临摹苏轼的《鱼枕冠颂》,后半部分为查士标的题记。查士标对苏轼是应该下过功夫的,在临摹中比较忠实地把握了苏字的风格:用笔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字与字之间没有表现出很强的连贯性,大多意连,仅有两处地方以实线相接。由于是临摹,作品给人一种谨慎、小心的感觉,在气势上收得比较紧,没有苏字的浑厚、开放。这显现出查士标自身的特点——端庄秀雅,似乎是一个文弱书生的形象,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拉开了距离。这也说明任何一个人在临摹古代优秀作品时,无论如何忠于原作,终归还是会有自身的特点蕴含其中。查士标在其后跋道:“眉山先生书,率用墨极丰,此迹独淡沈濡毫,若不经意。尝见张伯雨跋,其所书九歌云:‘苏公用三文钱鸡毛笔书之,世无识者。’行笔用墨正与此同,益信张跋为有据云。”苏轼《鱼枕冠颂》见于《三希堂法帖》册第十二,查士标临摹依据何本我们不得而知。据其跋文推断,似乎依据的是苏轼的原迹。苏轼的书法,鸡毫、浓墨显现出豪放的气势;而此作却用淡墨,恰巧符合查士标的喜好。题记部分因为受临摹的影响,一开始,尤以前三行为重,无论结字还是用笔,都不自觉地显露出苏字的风貌;后半部分逐渐放开,和临摹明显拉开了距离,表现出典型的董字风格。但较之于查士标日常风格的作品,这件临苏字之作的整体笔画显得浑厚,简淡萧疏之中多了些许粗犷豪放。作品书于康熙甲子,时年查士标70岁,客居扬州,已无奔波劳顿之苦。这时他的临摹和创作都趋于成熟,书写也相对自由。但该件作品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是”字收笔略带滑笔;“名”字撇画一带而过,显力度不足;“毫”字的收笔略长;“跋”“夏”二字收笔时笔锋未到而仓促收之,略显孱弱。从整体来看,作品行间疏朗,体现出一种闲适的创作心态。但题记部分的行距显得略大。如果其字形、行距、高度略小于原作中苏轼赞文部分,则效果会更佳。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