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教育 >

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之路"奖学金十周年特别展采访稿

2017-01-21 14:38:13 

  

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之路"奖学金十周年特别展采访稿

  访徐勇民院长

  记者:徐院长,您好!从1920年至今,湖北美术学院校史已近百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校址都有着变迁,最终建校年在昙华林落定,请问您觉得曾梵志先生设立的奖学金以“昙华林之路”命名,其中包含着曾梵志先生哪些情感体现或深切寄托?

  徐院长:其实我刚才的发言中谈到这是一个校友体现出来的对社会的担当,对文化传承和文化使命的责任,同时表明这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提升和成熟,从一个艺术家本身来讲,这也是作为他单纯地成长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具备了公民意识。

  记者:我觉得昙华林作为我们学校的一个地域符号,她承载着岁月的变迁和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而“昙华林之路”也因意味着继承发展,希望艺术教育之路更加辉煌,您认为这样理解可以吗?

  徐院长:我认为应该是可以的,而且你们年青人的理解应该是很鲜活的。

  记者:2006年,曾梵志先生设立了“昙华林之路”奖学金,当年其夫人,校友何丽君女士亲自设计画册。在为“昙华林之路”奖学金十周年作序《越过山丘》中您写到这样一句话“高等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和公益性就这样一步一步开始以校友的回馈显现”,请问如何理解呢?

  徐院长:之前提的这个公民意识其实就是作为艺术家的公民对社会的专业技能的回馈,通过对自己的一种认识,用一种思想情怀来进行社会文化的引领,觉得这个是一种公益性的涵义,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我们社会存在的一种价值。

  记者:您觉得“昙华林之路”奖学金设立后对我们学校人才培养有哪些作用?

  徐院长:应该是具备很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而且由于曾梵志先生他本身的一种艺术成就影响力在,对学生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记者:“昙华林之路”奖学金已经走过10年,从曾经的80后渐次为现在的90后,它的收获角色也在更替,通过他们原创中进行表达的视觉感受,您觉得现在湖美学子与十年前的学生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在他们身上您又看到了未来怎样的昙华林之路?

  徐院长:我感觉现在的学生,从直觉讲,他们有着更加阳光,更加轻松的一种心态。未来,我相信这也是我们学校的一种校风,就是兼容并蓄,就是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发展,就是让每个人的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想是这样的。

  记者:为了将“昙华林之路”所彰显的学院精神和艺术情怀延续得更加灿烂,您对我们青年学生有什么样的建议?

  徐院长:我们要珍惜我们的大学时光,以曾梵志为榜样激发出学习情绪的变化、态度的变化,我觉得就可以了。

  学生记者:有幸与徐院长的一席交流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会谨记您的艺术指引,谢谢徐院长!

  

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之路"奖学金十周年特别展采访稿

  访我校校友,著名艺术家曾梵志先生

  记者:可以请您谈谈设立“昙华林之路”奖学金的初衷吗?

  曾梵志:想通过这个机会和学生沟通交流经验,这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支持,更是对年轻艺术家的鼓励。

  记者:发布会上您的代理人有提到“昙华林之路”奖学金接下来会有一个新的改变,可以请您谈谈吗?

  曾梵志:对,可能会扩大到亚洲,比如说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的艺术院校。

  记者: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变化?

  曾梵志:我想把这个做得更深更广,更加国际化,这样我们的学生接触到的更多,视野也会更开阔。

  记者:评委会有一些变化吗?

  曾梵志:评委会增加,我们会从国内以及海外的艺术高校请来优秀的艺术家担当评委,希望学术氛围更加浓厚。

  记者:这是目前有影响力的奖学金项目中唯一不以资助艺术家名字命名的,有了新的改变之后奖学金的名字会有所修改吗?

  曾梵志:不会,还是叫“昙华林之路”奖学金。

  

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之路"奖学金十周年特别展采访稿

  访艺术家代表齐柠

  记者:这次是“昙华林之路”奖学金十周年特别展,你是怎么看待这次展览?

  齐柠:这么多年过去了,看到母校和曾梵志学长把一个展览坚持地举办下来,到现在做成一个系列真的很不容易。这里面有很多策展人的坚持,也有这些新人新生力量的参与和支持,这个展览对于母校和莘莘学子都起到鼓励和激励的作用。

  记者:作为一个过来人,你觉得当我们学生在创作中衍生出来许多想法该怎么取舍?

  齐柠:想法太多的话就只管做,只有做才能停止你那不停的想法,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你的想法和做出来是两码事,做比想更重要。

  记者:作为艺术家,你想对我们这些学弟学妹说些什么?或者是分享一些学习的经验。

  齐柠:学弟学妹们永远是最棒的!

  

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之路"奖学金十周年特别展采访稿

  访2016年‘昙华林之路奖学金’一等奖学生代表——徐幸媛

  记者:对于“挥手十年”2016年‘昙华林奖学金十周年特别展’在参与的过程中并获奖,你有何感想?

  徐幸媛:作为学生中最高学术规格的展览,我每年都会来参观并梦想自己能参与其中,今年有幸能参评并且可以拿到这样的奖项,我自己还是十分欣慰和满意的。

  记者:在今后的创作发展中,有何愿景和想法?

  徐幸媛:在毕业创作的过程中由于时间上的匆忙,致使作品还有些瑕疵,想在今后的实践之中去完善并呈现出更好的作品,在今后的创作之中,会将一些感性的因素融入到作品之中。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