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8日,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金石大讲堂系列专家讲座今年的第一期开讲。余三乐老师主讲,题目为《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传教士墓碑,既为观众提供了参观的机会,也为我们研究外国来华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与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耶稣会士碑将中国民族传统的立碑形式——螭首方座(或方首方座)与西方民族的花卉及天主教的标志“十”字架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余三乐老师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利玛窦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利玛窦的“文化适应”策略架设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西学东渐” 在中华文明发展长河中的历史地位等几个方面解读了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现场解答听众朋友提出的问题。讲座后馆长作了现场发言,希望金石大讲堂能为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交流学习机会,并提前预祝大家新春愉快。
现今中国的小学生,从一入学时语文课上学习的汉语拼音开始,到算术课上学的竖式笔算法,自然课上的日食、月食的成因,地理课上的五大洲四大洋知识,到中学时学的平面几何、平面三角、对数函数、物理学的杠杆、滑轮等等知识,无不来自那时的“西学东渐”文化交流。北京的中西文化交流遗址还有:四座教堂、两处墓地、圆明园遗址、古观象台、故宫和雍和宫中的西洋仪器、钟表和绘画作品、北堂藏书。
各个文明之间的交往互动是促进文明演化、历史变革的主要动力。 牢记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学习和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点、长处,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