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教育 >

【讲座回顾】姚大力:视觉感知中的元代中国

2017-02-09 09:49:40 

  2017年1月7日下午14:00 - 16:00,讲座“视觉感知中的元代中国”在上海图书馆成功举行。本场公开课的主讲人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姚大力。

  宋元书画被认为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最高峰,朝代的更迭与时代的战乱导致宋元时期的传世佳作留存十分稀少,据统计其存世量不超过3000幅,绝大部分真迹已经被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流传珍藏于民间私人机构和藏家手中的作品寥若晨星,如吉光片羽般珍稀难见。

  在龙美术馆“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特展”中,多幅元代艺术作品作为第一手视觉史料呈现,具有着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姚大力教授作为元史、中国边疆史地等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在本场讲座中,通过大量的元代视觉艺术作品,如建筑、图像、器物形象,包括瓷器、绘画书法等,带大家直接生动地感受了元代的历史特征。

  姚教授指出,元代图像作品首先反映了创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感知,而身份各不相同的创作者们对同一时代的感知也非常不同。他以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插图,以及当时伊朗、日本留下关于中国形象的图像记载为例,介绍了外部世界的人们对元代中国不同角度的描绘。同样,元朝国内各人群对其所处时代与社会的感受也不尽相同。现代人要感受元代,需要把古人留下的形形色色的感知,综合到一个全面的、平衡的解释框架里去,让互相冲突、矛盾的观点都得以在其中找到各自应有的位置。

  观察元代社会,可以有两个迥然不同的角度:一为自上而下的视角,即从统治集团的核心、上层社会看元代;一为自下而上看元代。对于自上而下的观察角度,姚教授分别解析了图像记载中的蒙古人“三搭头”发型、坐姿、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蒙古骑士的服饰。正因为元代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所以自上而下弥漫着异乡情调。异乡情调既表现在当时的通行的用八思巴字母来拼写的蒙、汉、回鹘等各种书面文书里,亦能表现在由当时侨居中国的外国人引入的各种外来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的“东方教会”即聂斯托里教、伊斯兰教,以及早先传入中国的摩尼教等。中国国内的藏传佛教,也在元代传播到汉地社会各地区。自下而上看,由于汉地社会中下层与蒙古、色目人接触并不多,所以大体上仍在按汉文明原有传统的轨迹演化。

  关于元代绘画,姚大力教授在对照“文人画”和“院画”的不同特点的同时指出,它们既非如明人董其昌所说,自始至终双峰对峙、并长争雄,也无法以“无我”或“有我”的境界来截然加以区分。在元四大家手里已变得十分清晰的后来被称为“文人画”的风格,是在保持着与宋代绘画传统诸多延续性的前提下,从后者蜕化出来的。它与表现在明文人画中“完全怒放”的写意倾向之间,反倒具有不容忽略的差异,并因此形成元文人画的独有艺术高度。

  姚教授从他的讲述内容中提炼出三点结论。首先,要把蒙古帝国和元分开。蒙古帝国是一个世界帝国,但是元朝与汉唐宋明一样,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其二,元朝历史绝对不是漆黑一团,多元文化在元代中国的交相辉映,乃至元朝治理一个辽阔的多民族统一帝国的国家建构模式,都对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极其巨大的正面影响。第三,文化的融合,绝不是变多种文化为一种文化。融合就是和而不同,在融洽相处与互相影响之中更充分展示各自的独特性。用费孝通的经典式语言来表述,就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讲座结束后,姚大力教授与在线及现场的观众展开了精彩的互动。对于观众提出的究竟如何看待宋画院与元代绘画风格之间的差异问题,姚教授就李泽厚和高居翰的归纳进行了对比。还有听众追问怎样区分蒙古帝国和元代中国这两个不同历史概念,以及多元文化在元代艺术史中还有哪些体现等问题,姚教授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解答。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