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教育 >

“匠心”意识在课堂教育中的传递

2017-02-14 08:42:43 

  各地民俗文化是各地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对于学生了解当地文化与特色,传承与推广当地民俗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当地民俗特色与教学实际、学生学情结合,开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与适应学校办学实际的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意义。抓住民俗艺术特色,探寻民俗艺术精华,传承民俗艺术精髓。以陕北剪纸为例,吉祥图案艺术探析与拓新,南北剪纸对比分析与剪纸技法研习等方面均可对剪纸艺术进行分析探索,寻找适合学生与学校的民俗内容开设选修课程。

  情感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的提升。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历经百千年从日常劳作中提炼与升华的艺术样式,其中融入了太多人民群众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感悟和领悟。了解与学习民俗文化,多角度看待与理解民俗文化,领悟先民意识与思想,从根上挖掘民俗艺术精华。加强课堂情感价值体验与感悟,注重民俗艺术文化解读与剖析,追根溯源,解读民俗艺术特征、特色,才能提升美术课堂教学品质。

  “匠心”意识在课堂教育中的传递。民俗文化是扎根于人民群众的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对劳作生活提炼后的产物,一旦离开生活环境这一大根基,就难以传承与发展。民间剪纸艺术家柯田英剪纸手法可以学习,但柯田英心中无数生活形象无法传承与传递,那是柯田英对生活体验的感悟与升华;华阴老腔唱段、表演形式可以学习,但老腔艺人那历经风霜的情怀无法复制;如同耀州古窑,历经千百年,终落幕。在课堂教育中我们要提倡“匠人”精神,传递“匠心”意识;注重“匠哲”思维,探寻民俗艺术传承与发展。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