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教育 >

理想与诗情——黄新波百年艺术纪念展座谈会

2017-02-15 09:04:08 

  2016年9月8日,“理想与诗情——黄新波百年艺术展”展览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顺利开幕。开幕式后,展览座谈会在学术报告厅举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座谈会当天的精彩发言吧。

  杨小彦先生从侧面的角度谈到了文学家黄秋耘笔下的黄新波。黄秋耘曾经出版散文集《往事并不如烟》,从1941年起他与黄新波有过密切的交往,黄秋耘虽然不是艺术家,但时常和黄新波谈起版画创作、政治见解和文学趣味,可谓趣味相投的“知心挚友”。在黄新波逝世一周年的1981年,黄秋耘曾写下《每忆新波更断肠》,记录了黄新波两组木刻作品《沉默的战斗》《爱》的发表过程。文末赋诗《挽新波》,颈联和尾联“艺魂论胆两峥嵘,一语常教四座惊。犹记共挥忧国泪,湖边斗室话生平”写出了他对挚友深切的怀念。杨小彦先生的讲述也正好带出此次展览的学术思路:黄新波与文学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广州美术学院老教授蔡克振先生是和黄新波先生有过接触的艺术家。他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末,广州美术学院漆画工作室刚刚成立,当时人们对漆画还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黄新波先生却格外关心年轻的漆画创作者们,认为漆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画种,鼓励他们创作,并且身体力行地向国家和政府推介漆画。因为黄新波的支持,不久,蔡克振等艺术家就接到了一个工作任务——创作一幅漆壁画放在人民大会堂的广东厅,他回忆道:“我非常激动,请教黄老师该怎么画。他说你不要顾虑那么多,放开胆量去创作。”后来他与版画家陈晓南一起到新会写生,他吸取了黄新波的建议,在艺术手法上解决“千军万马”和“千变万化”的关系,把漆画特有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来。

  在座的学者谈到了对于黄新波的创作历程以及其与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和艺术的关系等话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先生曾经做过黄新波的个案研究,他从图史互证的角度,谈到了黄新波艺术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左翼美术出现了很多与理想、苦难、抗争、人道主义有关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于当代而言非常重要。李公明先生谈到黄新波在十七岁时创作的《平凡的故事》,他认为当年的黄新波,肯定从新闻里看到了浙江一带佃农抗租抗捐的事件,这组作品反映出社会事件对于黄新波的刺激和启发,也反映出上海的出版业和新闻业的发达。把中国历史的细节与黄新波的创作对比,就会发现左翼美术不是在空谈进步和同情人民,而是带有历史的真实性的。当时只有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能够对现实如此敏感,是十分可贵的。李公明先生还谈到了展览的题目“理想与诗情”,他认为这个题目非常好,也有它的可行性,并指出在很多同代话语里理想是“伪”的,诗情也是“廉价”的,但黄新波的作品,让后人看到他的“理想”不是建立在痛苦和现实上的人道主义的理想,而是批判集权的理想,批判这种苦难制造者的理想,它不是伪托、浮夸和自我膨胀的。他的作品可以看成是20世纪中期悲惨历史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看,黄新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广东画院美术馆馆长陈迹先生认为,20世纪的美术与政治是分不开的,黄新波的整个创作历程,反映出了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政治风云。1933年,黄新波到上海创作,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等,“左联”与当时的知青理想以及政党运作均有关系,这对艺术家的创作有激发也有规约。1942-1943年,黄新波蛰居于桂林附近的“鹰山”,陈迹先生认为,桂林在国统区的木刻与整个国际政治格局有密切的关系,黄新波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包括二战三巨头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等政治巨头的肖像。也是这一时期,黄新波对于中国式的苦难,有自己深切的体会,他的作品有着一种艺术化的激情和理想。

  作为一名版画艺术家,黄新波先生最大的魅力还是他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郑爽老师站在版画艺术家的角度谈到了她对黄新波先生的“崇拜”。她谈到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看到黄新波展览,当时她就非常喜欢黄新波的风格,但心里不知道是不是该“喜欢”。直到在展览上她碰到了古元先生,听到古元先生说他也非常喜欢黄新波的作品,她心里很高兴。她的这番话,反映出黄新波的作品在当时偏离主流风格,是多么大胆而富有艺术魅力的创作。

  同样从事版画创作的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齐喆先生认为,在上世纪30年代,广东是版画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新兴木刻的代表人物,有许多都是广东籍的,包括古元、李桦等,其中黄新波的语言风格是与众不同的。其中不得不提到另一位版画艺术家刘岘,1933年,他与黄新波一起组织了“未名木刻社”,在上海时是同学,后来俩人都有留日的经历,他们的艺术语言比较接近。在1935到1936年间,黄新波的木刻语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开始做木口木刻。他第一次到日本,所运用的木刻刀更接近于铜板刀,当时国内还没有生产这种工具,而到了1936年他创作《鲁迅先生遗像》的时候,运用了中国木刻的技法。刘岘也在日本归国后,语言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提醒大家关注,黄新波在日本学习期间,他接触过什么样的教育,导致他的视觉经验发生了变化。齐喆先生还认为,许多人都关注“人间画会”,忽略了黄新波还是“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的一员,在桂林时他担任常务理事,当我们关注黄新波从“未名木刻社”到“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再到“人间画会”,最后到解放后创立广东美协,能够看出他的整个思想观、伦理观的变化,也包括他的诗情。

  策展人何小特先生认为,从图像上看,黄新波的作品带有某种抽象的概念,形象很概括,与古元、彦涵、江丰等版画艺术家,区别比较大。他认为,黄新波一直在一个组织控制的系统里面进行创作,但是他却拥有相对自由的创作思想。这与延安的那些版画家在创作环境和风格上都有很大不同。陈迹老师的书《理想激情与历史规训——黄新波研究》中提到了“规训”一词,那么在黄新波的整个创作生涯里,他是被规训,还是一种有意识的规避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次展览有不少藏品是广东美术馆提供的,广东美术馆副馆长江郁之先生认为,黄新波一辈子都在追求美、形式和理想,解放后,全国各地的版画创作普遍受到了苏联的影响,黄新波却始终如一,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江副馆长介绍广东美术馆同仁如何怀着崇高的敬意和庄严的心情来收集黄新波先生的作品,他还提出,接下来希望在展览上推动“人间画会”这个题目,“人间画会”是1946年黄新波等艺术家在香港发起的一个艺术组织,其中涌现了很多优秀的美术家,那些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民族节气的作品,应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