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教育 >

艺术教育如何才能不“跑偏”?

2017-02-18 10:00:43 

艺术教育如何才能不“跑偏”?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艺考越来越热门,使得与之有关的艺术教育成了应试教育的重灾区;另一方面,市场上少儿艺术培训热高温不减,然而不少培训机构却存在着重技巧轻美育的问题。越来越多艺术教育老师和美学从业者开始担忧并思考,如何让艺术教育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通过对美的实践,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美育供需不平衡 教育大多停留在“技艺”层面

  近年来,少儿艺术培训热高温不减,画画、弹琴、跳舞等艺术作为最显而易见的表现形式,依然是家长们的首选,此外,爵士鼓、跆拳道、武术等以“技术”见长的课程也成为备受中小学生钟爱的热门课程。其原因何在?

  据调查,一方面,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收入持续增长。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认识也逐渐提高,加上社会竞争激烈,少儿受教育的年龄也逐渐提前。同时,越来越多“八零九零后”成为家长,艺术教育观念更为新潮。九拍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泰达事业部负责人王恒表示,越来越多年轻家长接受并选择让孩子学习现代音乐。

  另一方面,大多数在应试教育中成长的家长,出现“应试遗传”现象,对后代教育仍习惯以分数论英雄,重技巧轻美育的现象有增无减。比如,目前艺术高考对考生文化分数要求之低,造成了大量文化课基础较弱、却无艺术爱好或天赋的学生选择参加短期美术培训班,以求在数月的突击训练下取得某所艺术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一些普通学校仍然存在着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对于当前美育发展现状,北京大学美学博士郭羿承分析,从需求面看,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美育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层次,涉及人格的健全、人与人相处的和谐等方面,从而实现心灵的愉悦。美是一种哲学。伴随中国社会发展,人们对于美育的需求愈发明显。从供给面看,艺术培训机构和艺术院校所提供的音乐美术类课程大部分关注的是艺术的技能,仅仅通过这些方法和路径是不够的,对于美育很难实现最直接的帮助,所以现在对于美育的供给是远远不足的,需要更多的美育提供者。造成供给不足的原因:一是,美育教育没有单纯艺术培训直接报酬多,所以从业者少;二是,社会仍然没有足够的重视。从政策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把加强美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美育初衷是塑造审美观 大美育观是将美育融入生活

  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并身为一名学生家长的刘烨女士认为,目前纳入美育范围的艺术教育所涉及的艺术不够全面,大部分集中于音乐与美术课程上, 一些对年轻一代产生极大影响的艺术类型,如影视、小品、电脑、流行音乐等,并不包括在艺术教育课程之内。审美能力中的审美技巧也不仅是艺术传达的技巧,也有生活中的审美传达技巧,包括穿衣打扮、行为举止如何得体优雅等塑造自己形象的技巧,如何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显示出审美修养等。

  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时同样如此。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智育、德育、体育可穿插于日常且易操作,而美育无论对于家长、老师还是学校都需要更多的美学修养和专业知识,还需要专门的时间和活动来进行,所以容易被忽视。

  曾有西方美育研究者将美育的基本功能归纳为:首先,美育的首要价值在于欣赏艺术美,培养人的情思与意趣。其次,美育培养了人们的审美眼光,由此可以以积极方式改造自身与世界。再次,美育有助于从“人文教育”的角度培养“批判思维”。最后,美育可以提高人们对文化多样选择的尊重与理解。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由德国诗人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所创。在中国,1901年蔡元培在其《哲学总论》中首次使用“美育”一词,此后一直沿用至今。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学进入我国之后,涌现出了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一批美学大家,他们同时也是美学思想重要的倡导者及美育理论的建构者。

  近年来,刘悦笛一直在倡导告别旧美育观,需要以“生活美学”作为根基,重新寻找美育的新方向。他认为,目前,全球美学界都在实现着生活论转向。美学从原本关注艺术,进而聚焦环境,到如今则回到生活了。“生活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更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大美育”。“生活美育”是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塑造成审美化的存在。

  刘悦笛曾经参加过全国很多次的美育大会,在他看来很多中国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做得并不是十分完善。因为太多中国家长让孩子把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当作一个技巧,其背后的逻辑就是“美育=艺术教育=技术培训”。有位定居旧金山的华裔妈妈曾告诉他,孩子学画画找美国老师还是中国老师大有不同,前者让孩子体会美感的创造,后者则着重技术的操练。

  在哈佛大学的最新教改当中,以“审美”取代了“艺术”作为课程核心。哈佛大学对“审美与阐释理解”类的课程要求是全面的。首先,启发学生形成批判性技巧,使他们获得审美敏感性和诠释的能力。其次,对于原文的文本、单一或多维媒介的艺术作品进行导读。再次,教导学生在理论框架下如何分析作品。最后,如果可能,还应参与到课堂之外的实践之中,如参观展览、观看表演和进行诵读,抑或与演员、导演、策划人进行交流,抑或让学生直接进行创作。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曾经说过,500年前的达·芬奇,他既是一个大画家,同时也是一个发明家。他的许多奇思妙想,似乎印证了未来。那么在我们许多的大科学家那里,比如说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他们都特别重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都特别注重通过培养审美感受力,来增加科学发明和发现的能力。

  缺失的美育怎么补? 艺术“向下拉”,生活“向上拉”

  前不久,众多教育公众号推送的一篇名为《为什么不能像黄磊王菲那样养孩子?》的文章,结尾作者提出“明星富豪的孩子起点高,天资、物质、环境、平台都到位,但平常父母没有那么充足的资本,我们的孩子都是从一个平常点起步,好了可能很好,差了就可能活成噩梦”。天津中心东道小学青年语文教师张宸琪也曾遇到家长类似的发问,“当家长没有条件带着孩子到处旅行,看完卢浮宫的雕塑再看西班牙的建筑的时候,如何对孩子进行美育教育呢?”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