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8日今日美术馆新春第一场公共教育对谈成功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本周六,我们将会再接再厉,将公共对谈与春天的脚步编织在一起,为大家在周末打造一片既有艺术范儿,又有理论价值的小天地。
2017年2月25日我们将为大家带来更深一步的基于文献展的讨论讲座,因为在筹办展览的过程中,我们秉承的就是在学术和理论性上不妥协的态度,因此在准备对谈主题时,我们也希望可以将这样的思路贯彻下来。
尽管第二场对谈的主题【介入与话语实践】乍一看艰涩而深邃,但这正是一个可以通过策展人与艺术家在观念上进行引领而由点及面、以一生百的理解展览的角度。
【介入与话语实践】
联合主办:今日美术馆、Hi艺术、
艺术中国、东方艺术·大家
时间:2017年2月25日 14:00~16:00
地点:今日美术馆1号馆3层
对谈嘉宾:
策展人黄笃;艺术家杨心广、王戈、陆垒;
艺术中国副总编辑许柏成
黄笃:
“介入”其实关乎如何解读语境,如何把艺术理念渗透到上下文关系中。它涉及到对历史、现实、日常经验、个体状态等方方面面。
我们如何理解现场话语?现场话语指的是介入。当艺术家去做一个作品的时候,要根据语境、根据现实的条件,或者是根据文化关系来完成表达。从技术到技巧训练,再把技术抛掉。而从策展的角度来看,在对展览的结构安排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话语实践。因为策展不是随意把作品拿过来放在某个空间里,它是一个介入、干预、解读和分析的过程。
我们今天理解当代艺术,它不是静态的,它是动态的。这个动态就是如何通过物质或非物质把思想和想法转化成另外一种形态,进行相关的条件分析。
王戈:
当我们探讨今日世界之现状时,与金砖国家经济强势崛起的现象相伴出现的还有欧美国家政权右转、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新兴经济体国家传统价值的复兴等等。这些宏大命题并非只存在于新闻媒体中,而是从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和影响了你我他。
虽然艺术家和艺术创作并不直接对现实负责,但却无法与身处的时代脱开干系。那么艺术实践究竟从哪个维度介入和展开是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杨心广:
我认为好的艺术一定要有非常艰涩的背景,是综合了本能、情感、身体意识、文化积淀、当代问题及未来预设等多方面因素而创作出来的,并能提示出某种未知。创作的目的也是为了探讨未知,而造型语言传递的都是感知,无以言表,没有结论,所以多数情况下是在享受这种未知。
未知是一种新鲜的事物,是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空缺,也是新理论产生的前沿阵地,造型语言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形式最能表达意识的原初感悟,这种原初状态通过感官形式来记载,这就是艺术创作的意义。
陆垒:
在我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里,我关注的不是所谓的思想和理念,而是他的感知力,也许这种感知力是从历史,现实,日常经验中带来的。但好像也没那么深刻,甚至多数是近乎天真,荒诞的念头。恰恰是这个具有打动我的力量,让我觉得艺术是值得一做的事情。
首先这是件有趣的事,有趣是要有一定的破坏性的行为来支配的,甚至不惜荒唐。荒唐到无法理解都是有价值的。
许柏成:
介入其实就是艺术家干预、影响社会或观众,话语则是艺术家作品的呈现方式,它直接体现着艺术家的基本功、技巧、修养、深度等,今天的艺术形式已不再单纯是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艺术看似实现着功能的最大化,面对看似已经没有边界的当代艺术,今天的艺术家们如何介入?如何形成自己的语言?与传统有怎样的关系?实践是打破所有迷思的最佳良药。
其实,传统的国、油、版、雕、壁也有它们的介入和语言,只不过在相应的规则之内,而今天实验艺术的介入和语言终究也离不开传统,亦或是思维方式的转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期待着嘉宾们的真知灼见。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