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历史 >

专家谈晚明的“未富先奢”:奢靡之风自上而下

2017-01-22 20:40:47 

专家谈晚明的“未富先奢”:奢靡之风自上而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在许多史料中可以看到,明朝中叶以后的人们,在谈到旧日风俗时,难免感叹一番,内容也无非是昔日如何淳朴节俭,今日如何奢靡。因知在从明初至中叶的历史中,曾经有过一个过程。

明朝初年物质比较匮乏,奢靡不过是少数社会上层富人生活的写照。

洪、永两朝名臣解缙的一份家书中,说尽了当时官员们生活的窘迫:

每月关米七石,其余每石折钞共七千贯,稻草亦甚贵。时时虽有赏赐,随得随用,又作些人情,又置些书,尽皆是虚花用了。衣服、靴帽、假象食之类,所费不赀。

《西园闻见录》卷十三记载,永乐朝户部尚书夏原吉弟弟来京探亲,临去时原吉送给弟弟俸米二石。永乐帝得知后,感到太过寒酸,问原吉何故。原吉答:“臣所遗俸,已寄之,无以为赠。”永乐帝过意不去,又特赐几匹好布。

明朝初年算得上是一个物质比较匮乏的时代,虽然国家可以兴土木、下西洋、迁都、出征,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不过国富民穷而已。不止民穷,即如皇室、官员们,也不能算得富有。明仁宗时为太子,留守南京的监国,经常因为手头拮据,不得不取给于城中富户伊氏。而如伊氏这样的富户,在当时实在少之又少。那时候新科进士们看榜就宴,都是徒步而行,未见有乘车马者。直到宣德以后,进京赶考的举子,也只见有乘驴者。那时在京的御史住所,有的敝败不堪,仅避风日。官员尚且如此,民间生活更可想而知。当时的官员邹缉曾说:“今山东、河南、山西、陕西诸处,人民饥荒,水旱相仍,至剥树皮、掘草根、簸稗子以为食。而官无储蓄,不能赈济。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民穷财匮如此,而犹徭役不休,征敛不息。”依据《明实录》统计,明永乐一朝,是中国历史上蠲免赈济最多的时段,邹缉这里所说的北方各地,则显然是并无蠲免的去处。

这种情况大约正统以后方有所变化。当我们看到成化间解职归乡的御史姚绶那种“粉窗翠幕,拥童奴,设香茗,弹丝吹竹,宴笑弥日”的生活时,我们会深感这些乡绅们就是社会奢靡风气的引导者。但是其实这也不过是当时社会上层富人生活的写照。

晚明奢靡流风自上而下,很快便影响到整个社会,民风趋奢成为一时之共见

我们看历史,皆知首先得以享受这种奢靡生活的人,只能是官员与商人。但是流风自上而下,很快便影响到整个社会。到这个时候,人们却又要说“士风俭薄,民风奢侈”了。不过此类说法,大都见于方志之中,这很能够说明民风趋奢成为一时之共见。这无非是地方修志者们认为,上层官员士绅与富商大贾的奢靡尽可理解,而民间的效法,则是社会风气由俭入奢的衰颓之变。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