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近日,有澳门医学界人士著书表示,根据作者对史料记载的分析,由于清朝包括康熙、乾隆等10位皇帝都死在北京寒冬,寒冬固然正是老年人最容易心血管病发致死的关卡,但与此同时,北京从元代以来“雾霾”之害逐步加剧,从而成为皇帝们火上浇油的死因之一。康熙乾隆死于“雾霾”符合史实吗?
说皇帝也成为空气污染的祭品,其潜台词似乎是:第一,雾霾并非新鲜事物,是古来便有之;第二,从医学上来看,在某些特殊条件下,雾霾治病或致死也属寻常之事,不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第三,从医学统计学的视角来看,既然皇帝都能死于雾霾,那么,普通百姓的致死率相对应该更高,这似乎给出了历史上人口规模演变的“最新证据”。不过,医学研究纵然能通过史料记载上的蛛丝马迹进行一定的推测,但论及“皇帝雾霾致死”,其中牵强附会之处仍有待商榷。
其一,雾霾之说起源于现代,与历史上的“雾霾”实则无关。
在中文中,雾霾一词的确有不同来源。一个是古代汉语中的“雾霾”,根据《辞海》的解释,雾和霾都是天气现象,雾是大气中的水滴,冰晶,霾则是大气中的烟气、微尘和盐分,也称为“雨土”,说的其实就是自然中的尘埃或灰尘。
另一个来源则是现代汉语或者英语中的“雾霾”,雾翻译自英文“fog”,它的解释与古代汉语的意思大致相同,也是指一种水汽运动的现象,而霾则不同,与古代汉语的意思相差甚远。现代汉语中的霾源自于英文中的“smog”或“haze”,根据英文的解释(主要是现代解释),霾的意思是空气中使大气混浊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
综合起来,上述两种来源的区别在于,雾霾在古汉语中,一般意指水汽和灰尘的结合物,但在现代,雾霾则主要是指水汽和工业空气污染排放物的结合物。而我们现在在各种媒体和研究报告论文中所提到的雾霾对应的显然是后者。因为在古代,即便部分地使用了煤炭,但其中的硫酸、硝酸和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典型工业生产的污染产物在霾中的占比不会有当下这么高的水平。
就此而言,上述澳门医学界人士用史料中的“雾霾”来取代现代意义上的“雾霾”显然有偷梁换柱的嫌疑。既然此“雾霾”并非彼“雾霾”,那基于古汉语基础上得出的雾霾致病或致死说也就成了大问题。毕竟,要说仅凭水汽和灰尘,就有着很强的治病或致死率,这显然是有违科学,至少是有违现代科学的。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