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历史上连接川藏的唯一通道。
毛泽东同志在《七律·长征》中的一句:“大渡桥横铁索寒”,让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变得家喻户晓。这首写于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取得胜利时的诗,既是对长征精神的抒情,也是对长征中红军经历的无数惊险战斗的初步总结。短短八句中,“大渡桥”与五岭、乌蒙、金沙、岷山一同位列其中,足见泸定桥上发生的战斗在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地位。
蒋介石对大渡河围堵红军的作用十分看重,并决计在此消灭红军。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经会理、德昌、泸沽向大渡河挺进。这条路线与72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渡过金沙江后走的路线非常相似。因为此处只有这一条道可走,左为天险雅砻江和大雪山山脉,右为地势更为复杂、无法补充给养的彝区大凉山。蒋介石认为此时全歼中央红军时机已到,遂调动近20万军队,企图将中央红军围歼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以东地区。他在电报中说,“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今共军入此汉彝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要、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军覆辙,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
红军开始选择的渡河地点在安顺场。红军到达大渡河南岸安顺场虽然占领了渡口,但危机并没有因此解除。由于安顺场水深流急,无法架设浮桥,而红军仅找到4只小船,大部队难以迅速过河。5月26日,毛泽东同周恩来、朱德到达安顺场,听取刘伯承、聂荣臻的汇报后,决定中央红军主力火速抢占距离安顺场320里的泸定桥。由林彪率红一军团第二师和红五军团为左纵队,沿大渡河右岸前进;由刘伯承、聂荣臻率红一军团第一师为右纵队,沿大渡河左岸前进,互相策应,限期夺取泸定桥。在后有追兵的危急情势下,能否夺取大渡河唯一的这座桥梁——泸定桥,就成为红军是否能够胜利渡河、脱离险境的关键。
飞夺泸定桥要“能飞”和“敢夺”
飞夺泸定桥首先要“能飞”。红军不但要行军,同时还要与阻击的敌军作战。泸定桥距安顺场320里,全是山路,一面是悬崖陡壁,一面是奔腾咆哮的大渡河,河边是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从安顺场到泸定桥,作为左纵队前锋的红二师四团27日早上从安顺场出发,一面行军,一面打仗,头一天行程仅80余里。次日凌晨,朱德命令左、右两纵队之先头部队,要他们29日赶到泸定桥。这样余下的240里要在一天时间走完,何况当时还下着大雨,其困难可想有多大。在红四团向泸定桥急行军的时候,对岸川军刘文辉的部队向泸定桥增援。后来对岸敌人累得不行宿营了,红四团战士还在拼命往前赶,最后硬是创造了一天一夜急行军240里的奇迹,于29日清晨抢占了泸定桥的西桥头。红军行军的速度远远出乎蒋介石的意料。5月29日泸定城被红军攻下时,刘文辉才向蒋介石报告安顺场战事。30日,蒋介石对红军夺取泸定桥一事还一无所知。
飞夺泸定桥不但要“能飞”,还要“敢夺”。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碗口粗的铁索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桥下湍急的大渡河水在陡峭狭窄的缝隙中奔腾。红军赶到时,桥上只剩下光溜溜的几根铁索,上面的木板被拆得七零八落。这样一座铁索桥,别说要在枪林弹雨中夺过来,就是走过去也让人不寒而栗。因此,有人质疑,凭借泸定桥这样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有备之敌为什么会战败?这是因为,红军没有退路,夺占泸定桥是唯一选项。面对困难,红军战士勇往直前,义无反顾,22位勇士组织成突击梯队,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其他部队跟在后面,边冲锋边铺木板。突击队员刚冲到东桥头,敌人就放起火来,东桥头顿时被熊熊大火包围。红军勇士奋不顾身冲进大火,穿过滚滚浓烟,展开生死搏斗,敌人最终丢桥溃逃。
红军能夺桥不是靠“默契”
有人认为,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飞夺泸定桥,是因为与川军达成了某种“默契”,守桥的刘文辉部队才没有炸掉铁索。事实是这样的吗?
中央红军行至四川后,与其作战的四川军阀部队主要是刘湘和刘文辉部。为阻中央红军入川,川军在与红军作战中展现出来的战斗力并不弱于蒋介石的中央军。远征的中央红军集中主力部队在与刘湘部队土城、叙永两次作战均未能取得胜利,临时决定转变作战方向,这才有了后来的四渡赤水和巧渡金沙江的作战。即便是实力逊于刘湘的另一个四川军阀刘文辉军队,对红军也严加防堵,中央红军对其部刘元瑭部死守的会理城,围攻近一星期也未能突破其防线。
红军抢占安顺场后,刘文辉命令袁国瑞率第4旅火速增援泸定桥。蒋介石曾令刘文辉炸桥。刘文辉之所以未炸,是因为泸定桥是连接川藏的唯一通道,把桥炸了会激起民愤,而且自己的部队也没有了退路,何况炸桥之后重修代价太大。为应付蒋介石,他提出了另一替代办法:如守不住就用煤油烧桥,事实上其部队在泸定桥也是这么做的。
因此,红军能夺下泸定桥,并不是靠川军的所谓“默契”,而是靠出色的战役指挥和各部队的密切配合,靠红军指战员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战斗精神。用聂荣臻的话说:我们和国民党的斗争,常常是棋高一着,出敌意外。这是因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有敌人根本不能和我们相比的政治素质和机动灵活的战术素养,特别是我军指挥员那种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中国革命的伟大的牺牲精神,所以有时能绝处逢生,再开得胜之旗,重结必胜之果。
(作者为《中国军事科学》编辑)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