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历史 >

民国年间北京的太极拳

2017-02-15 10:38:11 
副标题#e#

民国年间北京的太极拳

1929年,浙江省国术馆在杭州成立,邀请了在当时国术界享有盛誉的56位名家莅临观礼,并为后世留下珍贵的“浙江省国术馆欢宴国术名家之摄影”一帧。使得今人得见孙禄堂、杨澄甫、李景林、杜心武、吴鉴泉、刘百川等国术名家的“庐山真面目”。

民国年间北京的太极拳

1933年吴式太极同门合影(前右2为王茂斋、右3为郭松亭、右1为赵铁庵)

民国年间北京的太极拳

1946年陈发科收李经梧、孙枫秋等5人为徒时合影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时尚,士农工商各有生活的关注点与兴奋点,各自不同的时髦。与今人的“消费”不同,民国时期的人们,特别是文人士大夫,主要消费两样东西:一是皮簧戏,即今之京剧;二则是太极拳。

“太极十三式拳法,自有清咸同之间始著称于世,学者甚众。迄清之末叶,京兆许禹生先生首倡于故都,稍得文人士大夫之重视。三十年来流传遍海内,非当时初料所及也。”这是1912年首创北京体育研究社的许禹生之弟子王新午于所著《太极拳法阐宗·自序》(1937)中的话。

北京体育研究社设址于西单牌楼北西斜街5号,以“研究体育,振兴尚武精神”为宗旨,是北京最早的民间武术传播机构。此后数年,北京体育讲习所又开办。一时武术名流如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纪子修、刘彩臣、刘恩绶、姜殿臣、孙禄堂等均麇集于此授艺,影响日著。忽一日,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平静被打乱了。有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机要秘书宋书铭,自云乃明代武当派宋远桥第十七代孙,精易理,善“三世七”太极拳,竟然令体育社名手们一一败北。七十老叟宋书铭与许禹生、吴鉴泉、纪子修、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推手,竟使诸人“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辄顺其腕与肩,掷至后方寻丈以外。”(《太极拳法阐宗》)

当年这一幕历史情景,倏然间已穿越了一百年。如今,太极拳之花不仅开遍京城,开遍全国,也逐渐开遍五洲四海,这恐怕更是“非当时初料所及也”。

如今,太极拳日渐走出国门,可要知道,在一百多年前的咸丰年间,几乎还没几个人知道太极拳的大名。让太极拳名满天下的首功应当记在一个河北永年人的名下,他名叫杨露禅(蝉)(1799-1872),杨露禅带着二子班侯(1837-1892)、三子健侯(1839-1917)来到北京,据说先在西郊张家酱园教拳,后来又到端王府教拳。杨露禅有“杨无敌”之誉,有关其神化拳功的传说不少。清末时期,他也是制造武功传奇的大师之一,在民间他与形意拳河北派大师郭云深(1820-1900)、八卦掌开山祖师董海川(1797-1882)有较武比技的传说故事,遮蔽于历史的迷雾,人们似乎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的。武林本即是江湖,而在清末民初社稷风雨的飘摇时代,中华武术凝聚着的华夏民族精神,便幽幽地弥散在街谈巷议的武侠故事中了。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