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一个普通的民家女子,因皇帝选妃进入后宫,过着笼中鸟的生活,本来,就像千千万万的后宫女子一样,在高墙深院中过完平淡无奇的一生,湮没在历史的荒烟中。然而,汉与匈奴的一次和亲,成就了昭君出塞的千古佳话,写进了中国文学。
长城是一部史诗,和平是它的注脚。其实,早在西汉立国之初就出现了汉与匈奴的和亲。《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匈奴秦汉时,崛起于北方草原,各部落组成统一的联盟,开始对中原政权形成较大威胁,秦派蒙恬筑长城以御北胡(即匈奴)。秦二世而亡,楚汉争霸,刘邦胜出。汉朝继承了秦的遗产,包括万里长城。
公元前200年,匈奴把汉高祖刘邦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今大同马铺山)七昼夜。那时的匈奴,出了个首领──冒顿单于,他趁汉朝未立稳之机,发兵越过长城,直扑马邑(今山西朔州)。驻守马邑的韩王信望风而降,太原告危,刘邦只好亲率32万大军迎战,两军在长城一线对峙。汉军取得几场胜利后,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阻,认为刘敬长匈奴志气,灭自己威风,将其囚禁在广武。结果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追至白登山陷入重围,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后来,陈平献计,才得以脱险。白登山之围让刘邦认识到靠战争无法解决与匈奴的争端,他逃出包围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来到广武城,释放并问计刘敬。刘敬献策,若皇帝能把公主嫁给冒顿,使其立公主为阏氏(单于皇后),将来生子就是匈奴的太子──汉的皇外孙,可不战而变匈奴为臣。
刘邦采用此建议,开创了汉与匈奴的和亲史,长城线上露出了和平的曙光。和亲这一创举,可以看作对长城防御之不足的补救,但它的意义非同凡响,其历史影响尤为深远,不只是消弭了战争,带来了和平,还让汉文化远播域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有诗为证:“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后来,随着汉朝国力的上升,卫青、霍去病、李广等汉家大将屡屡重创匈奴,加之匈奴出现内乱,力量消耗殆尽。五单于争位后,呼韩邪单于胜出,采取休养生息策略,与汉和平相处。于是,上书称臣,愿意和亲。在这一背景下,王昭君出场了。公元前33年,汉元帝以5名宫女赐予呼韩邪单于。远嫁大漠异族,人人视此为畏途,唯独王昭君自告奋勇,愿意前往。她本有落雁之美,临行前,又刻意梳妆打扮一番,惊为天人,一边是呼韩邪单于乐得合不拢嘴,另一边是汉元帝肠子悔青了。
杜甫有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中“荆门”是王昭君的湖北老家;“明妃”是晋代人为避司马昭的讳,给她改的名字;“青冢”是王昭君墓,杜甫此句独具匠心,写出了昭君的人生悲剧。当时,汉元帝让画师绘图挑选宫女,结果宫女争宠,向画师行贿,唯独昭君不吃这一套,与元帝不曾相见。等元帝见到昭君,已是佳人出塞时,追悔莫及,把画师弃市,以泄心头之愤。后世的文学才子们对王昭君多有讴歌,来看欧阳修的得意之作:“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王昭君化身和平使者,远嫁胡地,她不是简单的出嫁,而是为维持汉与匈奴的和平局面,身在异乡的她做了许多实事。如今,王昭君墓的“青冢”出现在很多地方,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历代人民感念她的大德。在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的昭君墓顶上,立有“大德”碑。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