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的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大、最惨烈的一次战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次战役,它是红军将士英勇血战的英雄篇章,影响深远,教训深刻。
蒋介石在湘江构筑了第四道封锁线
1934年11月中旬,实施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利用和粤军陈济棠达成的“借道”协议与蒋介石部署围堵的国民党军不到位的空隙,相继突破了国民党在江西、广东、湖南等地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向既定目的地湘西前进。
在中央红军长征之初,蒋介石搞不清楚红军的战略意图,举措犹疑,但在红军通过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前,他判明红军突围的战略意图是“仍取肖党旧径”,即循肖克率领红八军团西征路线前往湘西与任弼时、贺龙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会合。于是,在11月12日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追剿西窜股匪,务须歼灭湘、漓水以东地区。”为此,他部署16个师77个团近30万人的兵力,配备空军实施侦察和轰炸,利用宽阔的湘江“天堑”构置了第四道封锁线,企图一举将红军歼灭。由此,在中央红军周围形成一个大包围圈:左有粤军数万人布防在连州、星子一带;右有薛岳率“中央军”五个师正向零陵与红军作平行前进;前有湘江,已被湘、桂军阀近十个师封锁;后有周浑元“中央军”四个师,湘军李云杰两个师、李韫珩一个师追击。征程中的中央红军面临非常严峻的军事形势。
“大搬家”错失突破敌人封锁线的有利时机
中央红军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后继续西进,11月22日先头部队长途奔袭占领潇水西岸的最大渡口——道县,24日又攻克江华水口圩。25日,中央红军大部从湘南道县与水口间渡过潇水。
蒋介石在潇水“围歼”红军的计划破产后,严令桂、湘两军按原定计划,对已过潇水的红军先头部队进行夹击,对未过潇水的红军余部进行堵截,务必全歼红军于湘江以东。
11月25日,中革军委正式下达了从湘南强渡湘江、进军桂东北的作战命令。中央红军以红一军团为右翼、红三军团为左翼,军委纵队和八、九军团随后,五军团后卫的态势向湘江前进。27日,两翼前锋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至当日晚,控制了从兴安的界首到全州的屏山渡之间60华里长的湘江两岸,打开了前进的通道。
但是,随行的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缓慢的行军速度,严重影响了全军的突围的进程。其时,这两个纵队也已到达灌阳以北的文市、桂岩一带,离最近的湘江渡点不到八十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军,一天就可到达。但是,由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中央政府,以及各个群团、卫生、后勤等非战斗单位及人员组成的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达14536人),同时携带了大量的物资,军工机器、各种器械,甚至印刷机、文件档案、家具以及需要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等,装了数千担,由5000多个挑夫挑着随行,因此行动非常迟缓。26日,中央军委纵队从永安关进入灌阳的桂岩,一天之内只走了八公里;27日,从桂岩到文市,行程仅六公里;28日日,从文市到石塘,走了二十六公里;29日日,从石塘到界首,走了三十二公里。
“左”倾领导人在战略转移中实施“大搬家”,严重影响了红军的机动性和突破国民党军重围的速度,丧失了以较小的损失渡过国民党湘江封锁线的良机。
湘江血战
把守湘江两岸的湘、桂军阀迫于蒋介石的命令,更重要的是出于保存地盘、防堵红军和国民党中央军进入其势力范围的目的,调集重兵疯狂进攻中央红军。湘军从黄沙河一带南下占领全州,并南进向红军扑来,占领部分渡口封锁湘江;桂军以三师之众向红军左翼猛攻。同时,尾追的国民党中央军已夺回道县,向红军后卫进行追击。为了掩护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渡过湘江,中央红军以第一、第九军团为左翼,第三、第八军团为右翼,第五军团殿后,与进攻之敌展开殊死搏杀。这就是惨烈的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在11月28日打响,主要在灌阳新圩、兴安界首光华铺、全州觉山铺在三个战场展开。红一军团在觉山铺狙击湘军,血战两昼夜;三军团、五军团与向红军侧击的桂军在灌阳的文市、新圩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战况非常激烈,香港《循环日报》曾就此报道说:文市战斗之激烈程度,“为赤匪抵桂北以来所创举”;新圩“连日战事,异常剧烈,比之文市之役尤甚”。英勇的红军战士用单一、简陋的装备,用血肉之躯抵挡优势敌军的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和疯狂进攻,在坚决的阻击和反复的争夺中,争取和延长中央纵队的渡江时间。
激战至12月1日,敌人对红军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围歼红军。红军指战员遵照中革军委的作战命令和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联署下达的保证执行军委命令的政治指令,前仆后继,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为中央纵队和后续部队过江争取时间。后面的部队不顾饥饿疲劳,争分夺秒,急奔湘江渡口。浮桥炸断了,会水的战士泅渡,不会水的战士拉着接长的背包绳过江。大战至当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简短的评说
红军将士与优势之敌苦战五昼夜,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取得了长征途中最关键战役的胜利。湘江战役充分展现了中央红军临难奋战、英勇威武的光辉形象。
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付出惨重的代价。中央红军在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后,有6.4万余人,而在渡过湘江后锐减至3.5万人左右,而且主要的主力作战部队损失惨重。殿后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全军覆没,师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蔡中均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受敌人追击身负重伤,被俘后也英勇牺牲;红八军团被打散了,最终撤销了建制。
湘江战役的严重损失,标志着“左”倾路线领导的破产。亲历者刘伯承就此回忆说:湘江战役几乎使红军濒于绝境,“部队中明显地增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这为后来结束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提供了历史的条件。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