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章放童:瓦石清兴——宋代文人的造砚活动

2017-01-17 22:43:11 
副标题#e#

  宋代文人是富有实践精神的。一些文人对用砚、藏砚、评砚尚嫌不足,尝试着自己动脑动手,以各种形式参与到造砚活动中去。

章放童:瓦石清兴——宋代文人的造砚活动

宋 端石大抄手砚

  制砚家

  欧阳修《砚谱》中就曾记录一则文人造砚的例子:

  “《文房四谱》有造瓦砚法,人罕知其妙。向时有著作佐郎刘义叟者,尝如其法造之,绝佳。砚作未多,士大夫家未甚有,而义叟物故,独余尝得其二,一以赠刘原父,一余置中书阁中,尤以为宝也。今士大夫不学书,故罕事笔墨,砚之见于时者惟此尔。”

  此足以证明刘义叟称得上是北宋澄泥砚制作家中除吕道人外的佼佼者之一。

章放童:瓦石清兴——宋代文人的造砚活动

宋 金箔歙石抄手砚

  投资人

  北宋北海郡侯唐询,嘉祐六年(1061)知青州时,听益都县石工苏怀玉说,州之西四十里有墨山,山之南盘折而上五百余步有一洞穴,深约六七尺,高至数丈,其狭只能容一人进出。洞门前还有大石欹悬欲坠。相传此洞出红丝石。洞口旁的绝壁上,有唐代中和年间采石工镌刻的文字。但不知采石作何用。唐询听后,觉得此石可采而作砚。于是就派自己的幕僚白氏与苏怀玉一同前往采石。起初,苏氏以洞穴高险加以推辞,唐询便自掏腰包,给予高薪,才使苏答应成行。去了六七天后返回,只得到四五寸见方的两块红丝石。磨治后其石理黄丝红,极其漂亮,温润缜密,扣之声若金石。镌而为砚,克墨而宜笔,比一流的端、歙砚更加好。唐氏遂品评为“天下第一”。一日,洞口为巨石摧掩,不可复入,石遂绝。从嘉祐六年夏四月至八年春三月,两年时间里,唐询自费派遣石工数十次前往采石,总共才得到可以制砚的美材五十余方。制成砚后,唐分赠苏轼、蔡襄等友人。后蔡襄又将其中之一转赠欧阳修。尽管包括欧阳修、蔡襄等在内的世人对唐询将红丝石砚“自第为天下第一,黜端岩而下之”的说法,“莫肯从其说”,但是唐询自己投资重新开发红丝砚,可谓功不可没。要知道,自唐代中和年间开采红丝石后,“迄今经二百余年,不复有人至其上者”。好果没有唐询作为重制红丝石砚的投资人,并且夸张地将其评定为“天下第一”,搞出那么大的动静,青州红丝石砚也许就湮灭了。

章放童:瓦石清兴——宋代文人的造砚活动

宋 绿眉纹玫瑰紫澄泥椭圆砚

  设计师

  唐询不仅是北宋红丝砚开发的出品人,更是一位杰出的砚台设计师。欧阳修在给蔡襄的一封信中就这样写道:“前夕承惠红丝砚,诚发墨,若谓胜端石,则恐过论。然其制作甚精,真为几格间佳物也。”砚虽非唐亲手制作,然与其设计密不可分。唐询首创的凸心砚,在嘉祐年末后的一段时间里,竟成为一种时尚。米芾的《砚史》里记录着:

  “嘉祐末,砚样已如大指粗,心甚凸。意求浑厚,而气象益不古……盖古砚皆心凹,后稍正平,未有凸者。始侍读学士唐彦猷(注:唐询字彥猷)作红丝辟雍砚,心高凸。至作马蹄样,亦心凸。”

  凸心砚虽然有米芾批评的援笔非便之弊,却也有三点长处:一是“凸高增浮泛之势”,方便观墨色;二是造型上“意求浑厚”,比砚心正平者更加富有美感;三是“心高凸”,可以延长磨墨的时间,使用寿命更长。苏东坡的《书唐林夫惠砚》可以作为注脚:

  “行至泗州,见蔡景繁附唐林夫书信与余端砚一枚,张遇墨半螺。砚极佳,但小而凸,磨墨不甚便。作砚者意待数百年后,砚平乃便墨耳。一砚犹须作数百年计,而作事乃不为明日计,可不谓大惑耶?”

  由此可知凸心砚使用寿命之长与此种设计款式风靡的程度。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