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7日下午两点,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荆楚论坛”考古回眸系列之一(总第1讲)在省博综合馆视听室举行。主题为“铜都探秘——大冶铜绿山考古发现之解读”。 此次活动由副馆所长罗运兵主持,出席活动的馆所领导包括馆所长方勤、副馆所长罗运兵、副馆所长王先福、学术研究中心主任陈丽新、社教部主任钱红等。
馆所长方勤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活动是“荆楚论坛”的第一场。馆所长方勤面对慕名而来的听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说,201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其他单位在天门石家河隆重召开了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大咖云集、媒体关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决定自2017年起创办“荆楚论坛”,平均每周推出一到两场,争取形成一个常态化的机制,邀请业界的专家学者开展对话、辩论,将其打造成一个传播知识文化、推动思想交流的平台。今后也会考虑加强互动环节,有意识的邀请对话嘉宾,争取将荆楚论坛这个平台打造成知名品牌。
陈树祥研究员演讲
接下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树祥登场开始讲述。演讲围绕五个方面展开,包括铜绿山铜铁矿资源形成、铜矿山古矿冶遗址发现、首轮考古成果、第二轮考古新发现以及铜矿料在中国文明进程的历史作用。
据陈树祥研究员讲述,铜绿山产铜铁最早见于《明史•地理志》记载,近代开采则是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地质学家夏湘蓉的发现。铜绿山由13个大小相异的矿体组成,矽卡岩型富铜富铁矿,伴生有金、银、钴等多种元素。目前铜的储量位居全国第二,品位居全国之首,是当之无愧的铜都。
1971年,铜绿山铜矿开采投产,暴露出大量古代采矿遗迹,随后引出了1974~1985年的第一次抢救发掘。这次发掘对五个矿体八处古代采矿遗址和二处冶铜遗址进行了抢救发掘。揭露商周、西汉至隋唐采矿竖(盲)井231个、平(斜)巷100多条、采矿井巷总长度约8000米,春秋战国时期的冶炼炉12座。出土矿冶文物千余件。同时,测得古人挖掘矿料和土石达100万立方米。遗留的铜矿石达3~4万吨(铜品位为12%~20%)、废土石达70余万立方米。推测冶铜炉渣达40万吨,冶炼出的粗铜达8万吨。这些数据说明大冶铜绿山在历史时期也是当之无愧的铜都。
大量的矿冶文物说明当时在找矿、开采、通风、排水、井下照明、矿石提升等领域均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准,而矿渣分析的结果显示当时也具有高超的冶炼技术。在这个部分,陈树祥研究员用大量第一手资料还原了有识之士为保护古铜矿遗址、建设遗址博物馆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为了配合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自2011开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组建了“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考古队”,重点对岩阴山北麓规划动土的地段进行调查勘探及抢救发掘。五年以来,先后获准发掘了岩阴山脚遗址、四方塘遗址和墓地。
2012年发掘的岩阴山脚遗址和四方塘冶炼遗址清理出洗矿尾矿堆积场、选矿场各1处、冶铜场两处,完善了该地采矿冶炼的生产链条。其中尾矿堆积场为首次发现。2012年的发掘还清理出35枚矿工脚印,首次让今人见识到古代矿业生产者的足印遗迹。2014-2015年的重要发现是找到了一处与铜绿山Ⅶ号矿体古代采矿冶炼密切相关的管理和生产者的墓地,揭示出“见物又见人”矿冶考古新收获。相关发现与上个世纪发现的采矿遗迹共同构成一个时代明确的较为完整的铜矿采冶生业链,对于研究东周时期铜矿采冶技术流程、生产管理形态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至2015年,四方塘墓地已揭露面积2275平方米,发现墓葬135座,包括西周晚期墓葬3座、春秋时期墓葬118座、近现代墓葬11座,共出土两周时期铜、陶、玉、铜铁矿石、石等质地文物170余件(套)。陈树祥研究员认为墓葬资料反映了楚文化与扬越文化融合的现象,为研究春秋时期楚国对铜绿山地区的扩张与经营管理提供了新资料。对四方塘遗址出土二批炉渣进行抽样检测分析,分别得出炉渣含铜量平均为0.49%和0.68%,这些数据说明了矿石中的铜在冶炼炉中得到了很好还原,低于近现代冶铜的排渣标准,这在当时无疑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墓葬出土的铜器采样,进行了铅同位素示踪分析,认为这些铜器的原料多数来源于铜绿山。这些为研究铜绿山地区的楚国青铜冶炼技术及在铜绿山地区寻找铜器铸造作坊提供了新依据。四方塘遗址墓地于今年5月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反映了其重大价值获学术界认可。
陈树祥接着介绍了2016年度在四方塘墓地南部新发掘62座墓,以西周为主,新发现的学术价值别样,也引起大家关切。陈树祥研究员的演讲结束后,罗运兵副馆所长进行了总结。之后,有多位听众就演讲内容进行了提问。问题涉及到8万吨粗铜的估算,尾砂堆积的层位、同期古铜矿遗址的比较,铜绿山在铜矿采矿史上的地位等方面。陈树祥研究员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整个讲座整整持续了两个小时,吸引了馆所内外60余位听众。
讲座现场
听众提问
感谢陈树祥研究员百忙之中对纪要内容进行审定!
荆楚论坛工作室 供稿
执笔:凡国栋、温静
编辑:陈丹妮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