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教授认为,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进入瓶颈期,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面临更多压力与创新。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瓶颈期,这表现在:艺术品市场的规模进入平台期,市场结构变化大;艺术品市场的治理没有突破,徘徊不前;市场对自己存在的问题难以找到自我更新的能力。中国艺术品市场转型需要新动力的建构,而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正是这种新动力建构的关键。日前,就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现状与最新趋势,记者访问了西沐。
中国艺术金融产业不能走时尚化路径
记者:如何定义“艺术金融”?
西沐:简单地说,艺术金融就是一个将艺术品资源化、资产化、金融化的服务过程,其核心是以艺术品资产为基础与纽带的投融资形式及其服务。当然,这种服务过程包括产品、方法、支撑体系等多种服务形式。
从学理上讲,艺术金融是一个新形态,有独立的业态发展进化规律与特征。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艺术”+“金融”,也不能理解成艺术产业与金融业的融合,而是指在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架构体系、金融化过程与运作体系、以艺术价值链构建为核心的产业形态体系,以及服务与支撑体系等形成的系统活动过程的总和。在这里,价值链的架构至关重要,其中,发现价值是核心,创造是灵魂,价值整合是主线,产业市场是基础,大众化是目标,国际化是大势。
记者:如何认识与分析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发展?
西沐:我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的发展,正在从认识上走出“艺术+金融”与“手段+工具”论的视野,进入建构价值链基础之上的艺术金融产业生态链的发展轨道。认识艺术金融及其产业的发展要坚持三个维度论,即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发展需要关注三个维度:艺术资源资产化、资本市场与要素市场、艺术金融业态。其中,资本市场与要素市场是基础,艺术资源资产化是核心和根本,艺术金融业态发展是重点和载体。
目前,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发展艺术金融过程中的一些误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艺术金融项目化与效应化倾向——认为做了几个项目就是艺术金融发展的模式,而忽视了艺术金融体系化、模式化、社会化、产业化及大众化的内在需求。更不值得提倡的就是,将艺术金融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的“时髦”,搞一些花拳绣腿来吸引眼球与注意力,而缺乏推动艺术金融发展的一些制度性、体系性、产业化的设计与考量。这种将艺术金融产业时尚化的路子,对艺术金融产业长远发展的伤害最为深远。
2017年目标是“创新结构平衡”
记者:2016年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发展,有何特点?
西沐:2016年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但更多贡献来自平台资产化交易。更具体地说,是来自实物集成电子化交易中的邮币卡标的物,其交易规模2015年已经突破1.5万亿元,其市值规模已经占中国艺术金融总规模的比例高达近74%,而2016年更达到了创纪录的3万亿元,其市值规模已经占中国艺术金融总规模的比例高达80%多。可以说增量创新的结构比较失衡,急需增量创新结构的平衡,在平衡中快速发展,从而使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增量创新的结构失衡现象进一步恶化。
如果我们将2014年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称之为“挤出效应”年,2015年、2016年为“增量创新”年。希望2017年是一个中国艺术金融增量创新发展的“创新结构平衡”年。即通过中国艺术金融不同业态的创新增量的结构平衡,进一步推动实现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发展的规模结构的平衡发展,在平衡中进一步优化业态发展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化适配风险,化解风险畸形凝聚,实现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创新发展的生态链建构,提升其规模的快速拓展与发展。
记者: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现实格局如何?
西沐:中国艺术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多,而且难点大,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经历了非常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之所以称之为非常不平凡的历程,最为关键的就是,2016年,中国艺术金融市场凸显出了“五大效应,三大瓶颈,三大关键问题”这一发展的现实格局,这也是中国艺术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不能不关注的亮点。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