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频繁的水墨展,种类各式各样,让人目不暇接。久而久之,在某种程度上的审美评判倾向就成了观者的谈资,由于所偏倚的方向与类型的不确定性,或者观点意见不同,于是,就有选择性地挑选对照着来参观,当中的确存在诸多“有趣”的展览现象:去中国美术馆看到的水墨是一种样式,去美院美协画院看是一种样式,去琉璃厂看是一种样式,去798艺术区看又是另外一种样式。
与此同时,传统的不看当代,当代的不理传统等情形屡见不鲜,各执各理,各守各样式,甚至有各方相互抵触抗衡之争的态势,尽管如此概述有点笼统,但凡存在即合理,这种看似多元彰显分明,与此相比参照来看又似模糊的当代水墨发展景象,于是我们又开始思考,进而与以往的标准体系有何关系呢?这样的问题立在“当代水墨”的当下,值得深思。
水墨融入当代社会,这是个必然的事实。与此客观地延伸述说,那么水墨也随之进入当代人的审美范畴。或许走进美术馆看展,不仅仅是某一圈内熟人的展事,由此进入一个公共的水墨文化空间,或许将有更为宽泛的圈外舆论对各类水墨现象参与不同的评说:有褒亦有贬,有宽容也有抗衡,有失望更有看好,总之这将囊括各方对于当下水墨发展的笼统说法。
当中可见,当代水墨在当代视野中处于何种位置,或者它不仅仅传承,更着重于它是否应有其开拓性和创造性,这种性质明显的区别是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水墨有瓜葛丝连,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水墨现象是强调多元的,它不在某种既定的法度困束内,归根到底这是当代水墨艺术家的精神深度以及对当代信息把控的敏感度之展现。
与之又同,与之未同。我们时常谈论水墨多以代际为划分,例如传统水墨或者当代水墨,与此类别水墨承载着不同社会中展现出来不同的内容信息,甚至说我们是无法屏蔽甚至割裂同一社会背景下,来谈论同一时代的艺术样式,这将是一种孤立而无延伸生发的提法。那么这必然会牵涉到艺术与社会同步发展问题的板块,在这两者相互关系下的时态进行,其实际牵涉到艺术转型中所生发的新样态。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一种艺术样式的成功转型,就是该艺术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艺术内核的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大范围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模式。水墨,需不需要转型,该转往何处?当代水墨是在保留中国传统笔、墨、纸等的基础上,大量运用外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方法和观念进行创作,和传统中国画已有相当的距离,和传统笔墨的概念也有很大区别,在形式上的追求大于笔墨传统的内涵,甚至有“不伦不类”的感觉。基本上有书法形态、绘画形态、装置形态等多种形式。尽管水墨的转型是自觉的,但有时也是被动的。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水墨之为问题、作为症候,或将变得越来越明晰。因为通过水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艺术转换的困难。
水墨要转型,而且必须转型,这是每一时期都应面临的问题,甚至是种普遍的共识,在其转型时期,人们的审美方式、欣赏方式、价值体系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同时,审时度势地提出水墨回答当代问题,应是题中之义的事。那么,到底什么叫“转型”,水墨有着独特中国的艺术表现力的这么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怎么实现转型。
对此,近百年来,争论不休的是如何转型,往哪个方向转型。那么,转型发展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的切入点在哪里?尽管各抒己见,毋庸置疑的是现当代水墨这个多元的、重视人性价值的局面,那么其作品必定表现时代特质以及创新意义,但需要明确的是由水墨画家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文背景来维系。当中也是现当代水墨发展走向未来之路的某种可能的切实保障。
同时我们注意到,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已经开始有少数当代水墨艺术家意识到了本土特质建构的艺术价值,并在努力回到自身的语境中。但我们需要重申的是:水墨重新审视回归本土这仅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使然,但不代表其就焕发新的生命力,这需要激活水墨自身的新陈代谢功能等,当中在我们看来,这能否是中国当代水墨转型的基本前提,能否对于中国现当代水墨艺术保持自身文化的连续性、独特性与自尊原则起到推进作用。
从美术史的研究上来看,一部美术史就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就是从原有的发展轨道进入新的发展轨道。当中历史可证,千百年来中国的水墨不单是第一次才转型,在其历次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怀疑已经变异并将继续变异着的水墨局面,甚至可以批评某种风格与派别,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变异中的“变”当是现当代水墨转型之动力源,至于转向何处?尽管转型中探索作品层面上,仍显露出某一环节上的缺失或不足,但在风格类型、语言形式以及对水墨艺术的思考上,却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全新的姿态付诸于当下状态下的艺术语言结构上的新生成。
对于水墨艺术而言,现代化进程改变的不仅仅是它的描绘对象,更重要的是它改变和拉近了水墨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但归根到底,改变不了的是中国人自身对水墨性体验的精致的敏感。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