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王浩:从“美的理想性”到“现实主义” ——王逊美学思想管窥(上)

2017-01-18 09:54:45 
副标题#e#

  王浩:从“美的理想性”到“现实主义”——王逊美学思想管窥(下)

  摘要:王逊(1915-1969)作为美术史论家、新中国美术史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其实际成就和贡献久未受到充分重视和评估,其美学思想更是罕为人知。大致说来,王逊的美学思想主要是来自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美学传统而又有所拓展,并在近于马赫主义的实在论的基础上,试图用主体性来调和“艺术”的形式论和内质论,且呈现出由前期强调“美的理想性”到后期重视“现实主义”的看似迥异、实则一贯的思想轨迹;还应注意的是,虽然王逊很早就受到左翼思潮的熏染,但其美学思想中的“现实主义”与曾经盛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似同实异。对王逊美学思想及其内在逻辑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王逊的整体学术成就和贡献,而且可以与20世纪中国美学及相关学术的发展历程相互印证。

  关键词:王逊 美学  理想性  现实主义  实在论  马赫主义

  长久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美术史论家王逊(1915-1969)的实际成就和贡献并未受到充分重视和评估。相对而言,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实际创建人,王逊培养出了一大批出色的美术史学者,使得其教学理念和学术思想得以传承不绝,其美术史教育和研究方面的成就也尚能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认同;不过,对于王逊的美学思想及其造诣,人们则知之甚少。之所以如此,一是由于王逊的坎坷遭遇,其存世论著本来就不多,其中专门的美学著述更是罕见[1];二是因为王逊在1952年正式任教中央美术学院之后,其主要精力一度放在筹建美术史系及相关工作上,后人对其学术成就和贡献的了解主要也是在美术史研究方面。

  然而,虽然王逊的专门美学著述并不多见,但其美学思想散见于他的各种论著中,不仅洞见纷呈,而且渐成体系[2]。考察王逊的美学思想及其演变,既有助于对其学术成就和贡献的整体认识,又可以与20世纪中国美学及相关学术的发展历程相互印证。本文即以目前所见王逊的若干论著为主要依据,兼及其他相关资料,对王逊的美学思想及其学术渊源和知识结构,尤其是其内在逻辑,钩沉索隐并略作阐发,以为对这位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前辈学者之纪念。

  一、学术渊源

  王逊的美学思想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前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及其前后的启蒙思潮中生发出来的,故而其美学思想首先表现为对来自西方的美学学科以及相关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其次才是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美学思想资源的整理和研究。因此,要了解王逊的美学思想,有必要先来考察其接受及可能接受的美学思想的学术渊源和知识结构。

  一般认为,尽管人类的美学思想起源甚早,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美学的诞生却是在18世纪中叶的德国:人们通常把德国学者鲍姆加通于1750年发表《美学》第一卷作为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鲍姆加通在书中把美学定义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尤其强调美学要研究体现于“自由艺术”的“完善”的感性认识,所以美学也是“自由艺术的理论”[3]。在鲍姆加通之后,美学大致呈现出两种发展态势,即所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4]:前者基于形而上学的演绎法,用概念思辨解释审美现象,以康德、黑格尔的美学为典型;后者基于审美活动的归纳法,从经验事实引出美学原则,以19世纪后期兴起的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美学为代表;无论是自上而下的美学还是自下而上的美学,都以艺术为主要考察对象,这与鲍姆加通最初对美学的设想大体一致。大约也是在19世纪后期,美学学科及相关知识通过西方来华传教士以及访日中国学人传播到了中国[5]。到20世纪初,尤其是王逊考入清华大学的1933年前后,中国学者对美学学科的历史和理论已经有了较为完整和具体的了解,这从当时发表和出版的众多美学论著和译著中可见一斑[6],也是王逊的美学思想得以产生和形成的基本背景。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