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人造风景里的恶之花:解读柏汀斯基的摄影作品

2017-01-18 10:52:46 

  一  引言:恶之花

  近一两年,中国当代美术界似乎突然发现了加拿大艺术家爱德华·柏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尤其是从事观念艺术者,更对他关于中国之世界工厂的电影表示了惊讶和极大兴趣。其实,柏汀斯基早就发现了中国,他在近十年中,几乎每年都到中国旅行、摄影,特别是拍摄三峡大坝和太湖沿岸的工厂,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题。我于2004年在蒙特利尔当代美术馆,参观过柏汀斯基的大型摄影作品回顾展“人造风景”(Manufactured Landscape),认为其主题是“恶之花”,本文即略谈此问题。

  柏汀斯于一九五五年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小镇圣-凯瑟林,后居多伦多。作为摄影家,他出道于八十年代初,现在是北美最走红的摄影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以观念手段来诗意化地处理政治主题,具有“恶之花”的特征。

  一百多年前,法国颓废派诗人波德莱尔将现代社会的工业发展、人类的道德沦丧以及文化的堕落称为“恶之花”。一百多年后世纪末来临,柏汀斯基以艺术家的敏锐,放眼后现代时期人类经济文明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他以敏锐而精细的眼光凝视自然,用直观的摄影,毫不掩饰地向世人展现了今天的“恶之花”。

  按柏汀斯基自己的说法,在他二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其一贯主题是工业对自然的改变。他的回顾展作品,按题材分为六部分:一、破碎的大地,二、采石场,三、城市矿场,四、拆船场,五、石油基地,六、三峡大坝。过去我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美术馆和画廊里零星见到过柏汀斯基的作品,但由于其零星,缺乏整体效果,所以印象不深。在蒙特利尔当代美术馆里,直接面对这位艺术家的六十多件大幅作品,因其整体气势,而能看到并感受这“恶之花”的强烈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二  破碎的大地:审美形式

  在修辞学上说,“恶之花”一语是一种反向的矛盾修饰,具有反讽的含意。柏汀斯基象波德莱尔那样,在文明进步和繁荣发展的表象下,看到了人类给自己造就的危险和威胁。同时,他又不同于波德莱尔,他不是一个颓废派艺术家,他在社会的毒瘤和工业的脓疮里看到了如鲜花盛开般美丽的艺术形式,在废物和垃圾堆的细节中发现了妙不可言的色彩。因此,他借反讽的修辞手法,赋予“恶之花”以美和崇高的形式。

  “恶之花”的视觉美感,以“破碎的大地”为最。这部分有四组作品,分别是“露天矿场”、“铁路割痕”、“污水流淌”和“民居建筑”。这四组作品的主题基本相似,是采矿、筑路、排污、修建等人类活动对大地的破坏。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作品所呈现的,都是人类“恶之花”的邪恶。然而,我们不易了解的是,“恶之花”何以具有如此这般的视觉之美。

  加拿大和美国,都以自然风光著称,在两国的摄影中,自然风光是一大题材,美国的风景摄影大师亚当斯,是这类艺术的先驱者。不过,这些前辈风光摄影家,过多关注风景的自然之美,他们是美的捕捉者,而非创造者,更非怀疑者。尽管他们作品中也有人文因素,但要么人文因素太直白,如直接拍摄风景中的人或人的活动痕迹,象原住民的房屋之类,要么人文因素无关紧要,仅是风景中的点缀而已。

  柏汀斯基不是前辈意义上的风光摄影家,而是后起的当代观念艺术家。他的风光摄影,将自然之美同新的人文意识天衣无缝地连结起来,使风景不再是简单的风景。此处所说的新的人文意识,是指艺术家对前辈的超越。亚当斯的风景,是用大自然来蕴含诗意的情感,柏汀斯基超越了美的表象和诗意的内含,他的作品是观念的,他在诗意和自然之美中,注入了西方后现代时期的当代艺术观念,这就是艺术对社会和政治的介入,是艺术的批判性。

  且让我们先看“破碎的大地”中的“污水流淌”系列(1995)。进了展览大厅,一面墙上挂着一排火红的大场面俯视风景。远远看去,在这些作品的影调深沉的大地上,红色的流水既象火山喷发时岩浆的奔涌流淌,又象艳丽的鲜花盛开怒放,色彩和明暗对比十分强烈。这几幅作品在污水系列中名为“镍水横流”,摄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作品中,被镍矿污染了的大地,一片荒凉,但因影调的深暗,大地的荒凉之感不易看出,反倒衬托出污水的明亮耀眼,从而将人类的邪恶,在视觉上转化为怒放的艳冶鲜花,将艺术家的政治批评,蕴含在邪恶之美的欣赏中。

  我们再看“污水流淌”中的另外几幅冬天风景。这些仍为俯视的大场面作品,远远看去,地面象是美国黄石公园或中国黄龙风景区的石灰岩地貌,有着异样的美感。在浅水轻漫的地面上,稀疏的树林有点逸笔草草,竟象中国古代的文人山水画,色调单纯、淡雅、和谐。这些都是摄于安大略省的“铀矿遗痕”。细看画面,那些稀疏而单调的树木,都干枯秃萎了,不少只剩下朽烂的树桩,既象是经历了森林大火之后的残存物,又象是酸雨或病虫害的罹难者,让人想起日本“原爆图”的劫后余生。这是一幅纯粹的风景,我们看不到人,看不到人类的活动痕迹,但是我们知道,这一幅美丽的颓败,是人类造孽的结果。

  什么是人类的造孽?对一个环保主义者来说,工业和采矿造成的地表植被的破坏和污染,便是造孽,例如露天开矿、修建铁路和公路。对一个艺术家来说,人类活动是一柄双刃剑,既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和历史,又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对柏汀斯基来说,文明之美与自然之美的和谐共处,可以是美好的,但二者却难于和谐共处,若一定要鱼与熊掌兼得,其结果便可能会是邪恶的。也许,这就是“恶之花”的反讽和当代含意。

  三    采石场:观念形式

  “恶之花”的形式,在“采石场”系列作品中,不仅显现为自然之美,而且也显现为人工之美,即人造的形式之美。大概正因为此,柏汀斯基的展览才名为“人造风景”,尽管这是人的邪恶之手所造就的风景。

  艺术中的形式,指视觉形式。现代主义所说的视觉形式,是艺术内部的构成因素,如点、线、面和色彩、构图等等,以及这些因素间的关系。在现代主义之后,当代观念艺术所说的形式,超越了艺术的内部因素,其覆盖面要广得多,涉及艺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就是艺术的存在环境。虽然柏汀斯基是一位观念艺术家,但就他的作品而言,我认为他在文化意识方面介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之间,因为他在利用形式来传递观念的同时,也用艺术之存在环境的观念,来支撑作品的形式。可以说,柏汀斯基的观念,在相当程度上是关于人工形式的观念,是关于人工与形式两方面的观念。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