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目前在世的最重要的抽象艺术大师之一,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的中国巡展第二部“肖恩·斯库利:抵抗与坚持,绘画,1967-2015伦敦|纽约”于2017年1月10日在湖北美术馆隆重开幕。此前巡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被誉为“灵魂的瓦工”的71岁高龄绘画大师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他的中国首展“随心而行”曾在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和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成功举办,被形容为在艺术界刮过一阵“肖恩旋风”,引发了关于抽象艺术及过去半个世纪西方绘画史发展的讨论热潮,被认为“可与1985年劳申伯格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展览相提并论”。“抵抗与坚持”作为中国巡展第二部,是对“随心而行”的补充和延续,该巡展被评论为“ 一个充满人性的展览 ”,六十余幅画作均为首次来华。此次湖北美术馆的展览也是肖恩·斯库利中国巡展的最后一站。
展出作品中,多幅来自 2015年威尼斯国际双年展和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个展。展览将观众从1967年带到2015年,可以直观感受到艺术家如何参与到艺术史进程之中。斯库利发展了马蒂斯、蒙德里安、罗斯科的艺术传统,融合了欧洲油画传统和美国抽象主义的鲜明个性。在展览上可以看到肖恩·斯库利从学生时期初获美术馆收藏的作品、早期在纽约创作的极简主义绘画,到 1980 年代给予抽象艺术重新定义的力作、后期的“路线”系列等等。值得特别关注的作品,包括向爵士乐大师迈尔斯·戴维斯“蓝色调调”专辑致敬的十联绘画系列“红色调调” (2013)、从德克萨斯州沃斯堡市现代博物馆借展的油画“微暗的火”(1998)、 2015 年的四联新作“四日”(2.794 x 5.423 米)等等。现场还出现一个引人注目的私人物品柜 ,展示了空手道腰带、拳击手套、旧皮鞋、颜料管等肖恩·斯库利的私人物品,以及莫兰迪、委拉斯贵兹、蒙德里安等人的画册、乔伊斯、王尔德小说等珍藏书籍。以下是“凤凰艺术”针对此次展览所带来的观点报道。
从秩序走向无序
▲ 嘉宾合影
▲ 艺术家肖恩·斯库利开幕致辞
▲ 策展人菲利普·多德开幕致辞
▲ 英国驻武汉总领事卫亭瀚(Nick Whittingham)开幕致辞
▲ 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开幕致辞
相比人们把肖恩·斯库利定义为抽象主义绘画中一位重要的国际艺术大师,反而“灵魂的瓦工”显得更加贴切、生动。这一授之于挚友U2乐队主唱Bono的称誉,生动之处在于它既真诚地传达出肖恩·斯库利像工人阶级的瓦工一样,紧密堆砌着理性且处处为错的现实,又如灵魂骑士一般驾于人的精神之上。其表现出的不确定的“确切性”特质,也犹如肖恩谈论“抽象”时,他并不热衷于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抽象派的画家,而更对把画面中的横竖色条和色块辨识为“人”感兴趣,人物彼此互动、争吵、纷争,其情绪通过色彩彰显出来。只言片语中所描述的含混、非表征的对象,不禁给我们引出一条疑惑的线索:肖恩·斯库利的抽象艺术是否在“抽象”中生成?
▲ 艺术家肖恩·斯库利为观众导览
▲ 艺术家肖恩·斯库利
似乎“抽象”一词在今天已经助长为一面任人摇掷的形式大旗,也迫使我们对肖恩·斯库利的发问趋于苍白,甚至像一个伪命题。然而这种解读“抽象”只是在浅层的图式中抛砖引玉的做法,却显得更加相伪、泛滥,这让人渐渐失去了如何去认知真实世界的辨识度——抽象艺术变得更加“抽象”。对于今天的抽象艺术,也正进入了这一“狐假虎威”的危险时刻,其危机就像肖恩·斯库利在80年代所认为的“极简主义慢慢失去它的人性关怀,变得苍白无力”一样被泛用,对此他向极简主义宣战,做出改变。今天“抽象”也面临同样的“形式麻木和疲倦感”,肖恩·斯库利之所以在抽象绘画中继续“抵抗与坚持”,是因为他要去寻找一种普世性,一种任何人看到都可以立刻理解的绘画语言,他认为“抽象就是这样一种语言,它有一种自然交流的能力”。
▲ 《胶带绘画·奶油色和黑色》1975
▲ 《四倍网格》1974
▲ 《插图 #2》
▲ 展览现场
可以说,在抽象中找到具象的根源,如同肖恩·斯库利对某大学的厕所门口标写的语句“时间的发明就是阻止所有的事情同时发生”之后,补写“而抽象绘画就是试图在同一时间去诉说所有的事情”一样具有反思性。同样,我们也无法逃避如何跨越“从形式到内容”之间的普世鸿沟,往往“形式”指向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表现方式,甚至形式比单纯的内容更可取,因为形式可以指向纯粹的精神意志和自由的特权。换言之,形式本身即内容,并且出于精神性,它或多或少是抽象的和普遍的。当我们面对“抽象”去描述一种事物的语言能力时,不禁需要去考虑事物本身狭窄的或狭义的定义,以及它的可用性,以至于我们要在深度、强度、触手可及和随手可用之间做出抉择,这些受益于肖恩·斯库利的语言能力也如同哲学的思辨和爵士乐,任观众对其选择。
▲ 展览现场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