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廖廖:艺术何以“当代”

2017-01-18 16:22:46 
副标题#e#

  导语:“当代艺术”含义不清、颇具争议,只有梳理清楚“艺术本体”的概念,当代艺术的意义才会水落石出。或者说,在梳理清晰艺术本体的之前,所有对当代艺术下的定义都是缺乏根基。当代艺术应该有社会学的视野,有意识地把当代人的行为、思想,当代社会的矛盾冲突作为关注的对象,而不是仅仅自足于艺术语言形式自身的变化。当代艺术应该有更多的人文关怀、直面社会现实。当代艺术距离“问题”太远,要积极承担社会进步与公平的责任——这是“当代艺术批判论者”的声音——但是“当代艺术”为什么必须以批判现实为主体?以摹仿、表现或形式为主体的艺术为什么不是“当代艺术”?为什么当代艺术不可以像现代主义一样,通过追求形式变化来树立一种精神标杆,进而影响现实社会?本文尝试从艺术本体论的变迁、人与艺术的关系,来论证艺术随着人的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当代艺术的目标就是关注当代人的解放与觉醒的问题。并且进一步探讨,中国的当代艺术在介入社会现实时面临的困境。

  艺术本体论的历次变迁

  艺术本体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的意义与价值的所在。艺术是人追求自我实现、认识世界的过程。审美经验就是人对自身的理解与追问。艺术本体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着哲学、社会价值观而变迁。艺术本体的变迁实际上就人的观念的变迁,意味着人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存在,以不同视角去认识世界,不同的态度去面对人与世界的关系。

  最初的哲学本体论是传统的自然绝对本体论,而后转向人类生命本体论,即客观世界转向了人的世界,由上帝、自然转向人的感性。当哲学本体论发生根本转变之后,艺术本体论也发生改变,最初就是临摹自然,以反映客观世界为标准,接下来艺术转向表现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而后艺术开始寻找自身的规律,再接下来就是人对当下处境的追问,对人类存在的无限可能性的探索。艺术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定义,艺术本体的变化与人的发展与解放息息相关,也离不开人对自身的认识。

  临摹本体论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认为外部世界就是本体,对自然与客观世界的摹仿就是艺术的最高真理。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与艺术都是对客观自然的摹仿。但是摹仿并不是百分百的真实再现,而是通过对事物本质的内在规律的提炼,进而达到更真实、更完美的境界。达芬奇认为艺术家应该忠实地反映自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认为艺术应该表现自然规律,而不是单纯摹仿未经选择的自然世界。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者认为艺术本体应该表现事物的普遍性的规律,不应该表现个性化的事物,而是描绘普遍的人性。

  古典的临摹本体论认为,人并不是本体,一件艺术品是否成功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完美地表现了外部世界。此种古典本体论把自然和外部世界摆在首位,这时的人还不是觉有自我觉醒意识的“完整的人”,也决定了艺术作为客观世界的摹仿,被放在第二位。

  表现本体论

  浪漫主义运动之后,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启蒙,“表现论”成为艺术的本体。表现论认为艺术就是把人(而不是自然或上帝)当作主体,艺术品就是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外在表现。外部世界不再是完美的,只有把人与世界的纠缠对立中产生的激情描绘出来,人的生活才具有审美意义。在印象派、表现主义者眼中,客观世界并不是美的,只有经过人的心灵和情感体验的世界才具有审美价值。但是无论是摹仿论还是表现论,其作品与原型其实都是同一事物,“原型”始终都是艺术品价值衡量的唯一最高标准。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