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孙振华:叶毓山的贡献

2017-01-18 16:33:14 

 孙振华:叶毓山的贡献

叶毓山

  本文拟从六个方面阐述叶毓山雕塑的价值和意义,试图总结叶毓山对中国现代雕塑所做的贡献。

  一、叶毓山所创作的一系列革命人物和领袖雕塑,既满足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时代需要,又充分展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才华;既承载和记录了特定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的特征,又探索出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艺术语言方式;叶毓山的这些革命题材的雕塑作品成为新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标志和精神符号。

  叶毓山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雕塑家,他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创作了一批包括领袖塑像在内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

  在今天看来,革命并非是社会的常态。同时,革命还是一个泥沙俱下的过程,它有主流,也有支流,甚至还有回流。那么,如何看待叶毓山的这些革命题材的作品呢?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革命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关系;认识革命题材雕塑与中国现代雕塑的关系。

  革命中国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20世纪开展的以阶级斗争为手段,以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为目标的社会革命和文化实践。

  现代中国则是指晚清之后所发生的,包括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共和革命、1949年建立新中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在内,中国由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从根本上说,百年中国一系列的变革运动是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中国现代化过程,直到今天,它依然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

  革命中国与现代中国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关系,红色的革命实践同样具有另类的“现代性”,它是现代中国建设民族国家总的努力的一部分。

  中国现代雕塑是20世纪前期从西方引入,中期又受到苏联的影响,经过中国美术教育机构的推动和中国雕塑家的共同努力所形成的一套既区别于中国传统雕塑,又不等同于西方和苏联雕塑的现代中国雕塑体系。

  在中国从事革命题材创作的雕塑家,虽然他们创作的社会功能别有特色,但他们的语言方式和造型手段仍然从属于中国现代雕塑体系,他们的创作成果,丰富了中国现代雕塑的宝库,成为中国现代雕塑史的组成部分。

  叶毓山的雕塑既代表了革命题材雕塑的创作成就,也代表了中国现代雕塑在艺术形式和语言实践上的努力。

  毋庸讳言,在部分革命题材的雕塑创作中,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但是,并不是所有从事革命题材的雕塑家都是这样。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只要他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特征和需要,并且用适当的艺术语言加以表现,他就能创作出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作品。也就是说,如果任何时代的艺术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时代特定痕迹的话,那么,决定它们价值和成就的,只能是那些在艺术表达上具有独特性以及艺术语言上具有独创性的那些作品。

  叶毓山有着很高艺术禀赋和悟性,他很早就确立了以艺术的方式度过自己一生的目标。他生逢革命年代,自然不可能回避革命对艺术的要求。然而,艺术创作从来就不是被动的,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常常出现形象大于思想,理想超越现实,审美战胜功利的情况。

  例如毛泽东形象的塑造。在中国现代雕塑的历史上,有多少人塑造过毛泽东?为什么叶毓山创作的毛泽东能成为公认的时代经典?其原因在于,叶毓山在塑造毛泽东的时候,已经超越了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本身,他把一个民族的现代性的要求和政治的革命要求统一在一起。在中华民族的崛起之时,在需要理想人格,需要伟大精神的时候,他塑造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叶毓山塑造的毛泽东是他心目中“站起来了”的中国人的代表,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寄托了对人的气概、人的抱负、人的胸襟的期盼。叶毓山在毛泽东身上,表达的是在从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关于人的觉醒和升华的时代主题。

  为什么叶毓山在革命领袖雕塑的创作竞赛中常常能脱颖而出?其秘密在于,他始终保持了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动性,他从来不是机械地依循政治的需要去简单地适应它们,而是将“政治要求”和更具普遍性的艺术表达结合起来,赋予了对象以超越时代的内容,从而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解读空间。

  叶毓山最出名的领袖像是军事博物馆的毛泽东像和毛泽东纪念堂的毛泽东像。两相比较,一个是站姿,一个是坐姿;前者更强调的是理想主义的一面,挺拔、伟岸,上下贯通,浑然一体;后者突出了生活化、日常化的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联系到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的政治氛围日渐宽松,纪念堂的毛泽东坐像不失时机地传达出“春风已经苏醒”的那种特定的历史氛围,从而赢得了大家的认同。可见,面对同一题材,叶毓山在不同时期追求不同变化,为什么会变?因为艺术家的敏感,因为艺术家具有足够的智慧,能及时捕捉到变化了的时代需求。

  二、叶毓山的雕塑创造了一种刚劲、雄强、充满英雄主义气概的崇高风格,这是一种极富个人魅力,充溢着阳刚之美的中国现代雕塑的新样式。他的这批具有强烈精神震撼力的雕塑承接了中古之前的中国文化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空间表征。

  在叶毓山雕塑创作的谱系中,表现战争、表现烈士、表现英雄的雕塑占据了相当的数量,它们犹如一曲曲英雄的交响:《聂耳》《歌乐山烈士群雕》《红军突破乌江纪念碑》《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组雕》《忠魂曲——广西烈士陵园雕塑》《中国工农红军烈士纪念碑》《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纪念碑》《彝海结盟纪念碑》《大金鹰》……

  这些雕塑不仅题材宏大、雄阔、壮烈,更是在艺术表现上创造了一种具有阳刚之美的风格,它们磅礴大气、豪迈刚健,充满了崇高美的风范。

  对于中国现代雕塑而言,这种崇高风格的意义何在?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雕塑出现之后,中国传统雕塑隐退了,成为一种边缘的,非主流的方式。尽管如此,回望传统,检讨中国传统雕塑的历史发展和兴衰命运,确是中国现代雕塑家寻找历史坐标,在反思的前提下确立自己新的起点的重要任务。

  提到中国传统雕塑,人们最为崇尚的是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宋代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一个转折点,宋代以后,中国雕塑在整体上开始出现停滞的趋向,新的开拓和进展不多。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传统雕塑走向了衰落。雕塑的命运,反映了曾经是生机勃勃、充满了生气和活力的中华民族所遭遇到的现实困境。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