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下午,泰康空间以群展“抵抗的涌现”开启了泰康新生代策展人项目。同时,艺术家刘张铂泷的个展“快乐的知识”的开幕也呈现了“日光亭”项目在2016年的最后一次展览。
群展“抵抗的涌现”是由泰康空间邀请的四位年轻策展人富源、缪子衿、魏颖、姚梦溪共同担纲的策展项目。四位策展人目前均从事独立策展与艺术批评工作。
在这次展览中,每个策展人分别负责各自独立的主题单元,她们通过协商讨论,将四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模块放在共同的框架下激活并展现。相较于过往线索清晰、内容整一的主题式展览,“抵抗的涌现”放松了对策展行业怀抱热诚、好奇同时不忘严谨、自省的期许。
同单独的个人策展项目相比,四位策展人共同承诺着彼此间的理解、沟通、配合与共同工作的努力和对共同新年的认取。她们不需要完全认同,但需要相互就肯定;她们不介入对方的工作,但需要了解知情;他们在一次次的讨论中推进着自己的工作,也逐渐地勾画出整个展览的轮廓。“抵抗的涌现”希望通过青年人的共同实践,去对抗那种以集体为名对一个个体的压制与消声,去抵消陈旧只需对生命的消耗。
化敌为友|富源
Disarming Charm|Yuan Fuca
艺术家:林甲悦、沈莘、杨露子
富源在她负责的章节“化敌为友”中邀请了林甲悦、沈莘、杨露子三维影像艺术家从地理和心理、时间和空间等多个维度展现知识的表演性—美学、身体和情动—及其超越言语的范畴,“化敌为友”的标题暗示了一种修复性阅读的可能,以及艺术所具有的共享与修复世界的潜能。
"化敌为友"试图审视修辞以及非修辞观念对我们的认知方式的塑造。无论是对暴力的语言机制的抽空,或是对图像记忆的寓言性编织,亦或是从心理空间探讨物质性本身,展览中的三组作品从地理和心理、时间和空间等多个维度展现知识的表演性—美学、身体和情动—及其超越言语的范畴。
展览的题目暗示了一种弱理论的倾向,建议来自“修复式的阅读”方法:舍弃怀疑、揭发、谴责等我们熟悉的“妄想式的阅读”样式,保持对文化细致地关注,不断汲取来自文化构成对象的养分,邀请来自情感的反馈、对需求的表达或对开放性的渴求。
在此,艺术表达具有一种化敌为友的魅力,在建立交流的信心的同时,成为参与者共享修复世界的途径。
“化敌为友”邀请三个艺术家分别是林甲悦、沈莘、杨露子,他们作品中其实都传达了一些不能完全能用语言或者批判性的理论可以传达的东西,而是一些更细腻,其实是关于诗学的东西。
例如,魅力本身就是一个还蛮具有让人能感动,或者说一种很奇妙的一种魔力的状态,也是一个有点像咒语样子的东西,所以这正好其实就是跟那种传统诗,或者是那种典型批判性的理论是相反的,像是一种更相对说弱化的理论。而在批判性理论里,其实有很多都是那种很幻想式的,有一些排他的成分在里面。所以这个项目其实是想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强调这种通过感觉本身来去得到一种对于知识的获得的体验。
误入|缪子衿
Make It Wrong,Till It's Right| Miao Zijin
艺术家:胡伟、谭天、赵天汲
缪子衿则以三个项目式的作品构筑起“误入”的单元,艺术家胡伟、谭天和赵天汲分别以迥异的语言和媒介探讨了同一个高度自反性的主题:介入性的个体行为将对原始的生产语境产生怎样的作用?是激化、质疑、批判,还是试验、试探甚或改写?
“误入”由三个项目而非作品构成,尽管每个项目都经过艺术家不同程度的物质化处理。谭天在柏林女子监狱驻留期间,体会到当地人对二战大屠杀的反省所背负的政治过度正确的情结,并以外国人的身份在《柏林剩余—政治不正确雕塑》中轻松而开放地讨论正确或错误背后隐藏的信息。
《适当控制》再现了胡伟作为一个“闯入的”个体将是得的废弃轮胎沿街推入自己墨西哥驻留项目所在的画廊的过程。
二手车是这个城市的一个重要经济。胡伟在墨西哥驻留的期间,突然在一个富人区的街道上发现了一个废弃的轮胎,把它重新推回到他驻留的画廊里,在视频中,会看到墨西哥的沿街一些不同的区域的特点,然后城市本身的属性在变化。
在途中,艺术家推着轮子行走对街道有一种干扰。同时,他自己对轮子也有一种适当的控制在里面。
组织艺术家介入公共空间的系列项目《撒癔症》从2012年由赵天汲和佐罗发起至今已进行了三回,未来将持续推进。把发生在别处的驻留计划以及持续中的项目搬入一个白盒子的策展决定本身是有问题的。
因此,“误入”首先可以理解为对项目脱离原始的生产语境后实现的展示持有的质疑。然而,我们是否可以把展厅视作一个临时搭建的批判性看台?艺术家随观众在展览现场重访项目,也许能够打破原有的工作节奏或逻辑,获得新的经验以延续、激活、测试、甚至推翻自己当下的思考。
这个项目从2012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6年,将来还会继续去进行。赵天汲在2012年第一次在一个胡同及周边组织了艺术家介入公共的空间。2013年,他在一个菜市场邀请艺术家进去做一些行为的介入式的一些项目或者行为。2016年,他邀请艺术家去团结湖的一个公共的空间。其实在这个项目里有趣的一点是在2016年这个结点刚好有这样一个展览,那当我们在这个时间点回看这些项目的时候,怎么样去看这一群艺术家随着时间的变化,每一次的项目在每一个不同的公共空间,对这个空间的回应有什么不一样,以及跟城市的关系是什么。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