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段炼:视觉文化与理论的实践

2017-01-18 17:06:27 

  一   理论的引进

  当代视觉文化的理论和方法,如前所述,大多来自美术史学、文化研究和传媒理论等学科领域。在美术史学的各家理论中,图像学以读图方法而成为视觉文化研究的一大基础理论。此处所谓理论,含义有二,一是作为艺术哲学的理论,如认识论和本体论,二是作为研究方法的理论。对视觉文化研究来说,图像学的重要性,在于它统合了二者,并提供了具体的读图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在国内美术界,二十世纪后期以来通行的现代艺术理论,几乎是清一色的西方理论。八十年代初,美学理论家李泽厚主编了“美学译文丛书”,开了一轮西学东渐的头,在学术界影响深远。这套丛书包括了美术理论,潘诺夫斯基的《视觉艺术的含义》(傅志强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就在其中。尽管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早在半个世纪前的30年代就问世了,但在80年代的中国,却仍是刚引入的新理论,人们对其尚不了解,对关键术语也无公认的译法。

  在汉译本的《视觉艺术的含义》中,译者将iconography译作“肖像学”,将iconology译作“圣像学”。由于译者有话语优先权,许多阅读汉译本的学者,便接受了这样的译法。但是,随着理解和研究的深入,美术界有学者重译了一些关键术语,例如,北京学者易英曾著文探讨用“图像志”来翻译iconography、用“图像学”来翻译iconology的问题。虽然美术界后来都基本接受了易英的译法,但美术界之外的一些学者,却沿用旧译,造成了不必要的术语混乱。

  潘诺夫斯基阐述读图方法的《图像志与图像学》一文,收入1939年的英文版《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艺术的人文主题》一书中,后来又收入1955年的英文版《视觉艺术的含义》中。国内学者对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和方法的了解,基本上都依据这篇文章。

  引进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西方理论本身,而且更在于借鉴这些理论来进行艺术研究。图像学理论翻译介绍到中国后,西方学者对潘诺夫斯基和图像学的研究著作,也得以引入。在此基础上,国内有学者开始研究西方图像学在潘诺夫斯基之后的发展和变化,近年更致力于建立中国自己的图像理论。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国内学者注意到了西方理论之本土化的重要性。

  所谓本土化,除了以借鉴来发展自己的理论外,再就是借鉴西方理论来研究中国的艺术问题,涉及西方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包括研究和批评的实践,以及艺术教学的实践。艺术研究和批评的实践通常以文字形式发表出来,我们易于了解,但教学实践通常以口头方式实现,除了听课的学生,外人不易了解。

  二   方法的借鉴

  教学实践并不是简单地将自己的书面文字转换成口头语言,而是要在应用理论和方法时,考虑课堂教学的特点,例如,怎样将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应用到对中国绘画的阐释中。这个问题的困难在于,教学过程中理论和方法的实践,并不止于对某件作品的解读,而是要阐释复杂的艺术史现象,甚至涉及跨文化的艺术影响问题。

  就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而言,过去在美国高校讲授中国美术史时,讲到过南宋绘画对日本绘画的影响。现在在加拿大高校讲授中国视觉文化,以山水画的发展为主线,将中国艺术对日本艺术的影响,深化为一个具体的专题,并以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作为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

  这门课开设于文理学院,学生没有相关的美术背景,也不了解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所以我不得不在专题开始时,简述其要点。潘诺夫斯基对欧洲文艺复兴绘画的解读,有三个层次,也称三个步骤。最外在的第一层为“前图像志”的层次(pre-iconographical level),关注画中形象的辨认。例如解读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任何人都可以辨认出,画中有十三人沿桌就餐。这一层次的图像解读,依据一般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视觉辨认,不需要专门的知识。

  进一步的图像解读,是在第二层“图像志”的层次(iconographical level),关注图像所再现的故事,例如十三人就餐的画面,再现了圣经福音书中耶稣与众门徒的最后一次晚餐,其中隐藏着背叛与出卖的暗示。这一层次的图像解读,依据宗教知识,也就是文化背景。

  潘诺夫斯基的第三个层次,是图像学(iconology)的层次,关注画中图像的引申含义,探讨具体作品与当时文化语境的关系。例如,按照潘诺夫斯基的说法,《最后的晚餐》透露了达芬奇的个性、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的文化成就、宗教态度等等。潘诺夫斯基称这些为作品的综合性象征价值,在此,他的研究超越了具体作品的个别性,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性。

  国内学者对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介绍,一般都到此为止。其实,在这三层之后,潘诺夫斯基还有一个求证的步骤,称“纠偏之举”(corrective measure),旨在确认他对作品之象征价值的判断是正确的。例如他对德国画家丢勒作品的解读,就引入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以此求证自己解读无误。

  我大致按照潘诺夫斯基的上述层次和步骤,为自己的专题设计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讲课方案,以便向学生讲解中国艺术对日本艺术的影响。这个专题的具体化,是讲13世纪末的南宋画家牧溪山水画《潇湘八景》,怎样影响了18世纪中期日本画家铃木春信的浮世绘春宫画《风流闺室八景》。然后再反过来,回头从具体的个案,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影响问题,说明日本艺术的审美品质和日本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思想的影响。

  三   教学实践的个案

  这是一个困难的专题,因为在素材、题材、景物、图像等方面,牧溪的山水画和铃木春信的春宫画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幸好,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有助于我向学生揭示二者间隐蔽的联系。

  为了讲解这种隐蔽的联系,在潘诺夫斯基的第一个层次上,我先往屏幕上投放出牧溪的山水长卷《潇湘八景》,让学生辨认画中图像。这个步骤相对简单,例如,学生在八景的第一幅《平沙落雁》中,较容易辨认出一行大雁向着河岸的沙滩降落。然后我投放出铃木春信的《风流闺室八景》,其中第一幅《琴柱落雁》是室内景,画中一少女在弹奏古筝,她身后有一年轻男子,正对她上下其手。通过“前图像志”的比较,学生大都认为,这两件作品一是户外景,一是室内景,二者没有任何联系。虽然在室内的背景中,墙上挂有一幅风景画,与《平沙落雁》相似,但这不是春宫画的主体。作为画中主体的两个人物,与牧溪的风景不存在视觉图像的联系。于是,有学生对这两组绘画的所谓“联系”表示了疑问,这使我的课堂专题成为悬案。学生提出疑问,是教学得以深入的契机,也使理论和方法变得更加重要。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