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2016年遗产保护关键词

2017-01-18 17:42:17 

  回首已经过去的2016年,文博事业政策利好,各路媒体触角延伸,直击文博行业热点难点,纷纷总结了全年的文博关键词和大事件。小编也凑个热闹,从“遗产保护周刊”的视角出发,罗列几个关键词,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工作能有一点儿启发。

  文物修复师与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堪称2016年十大流行语。工匠精神是指爱岗敬业、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的意识、思维和理念,最初出现在企业文化中。2015年底颁布的新版《职业大典》中,首次提出了文物修复师的概念。

  2016年1月,一部讲述文物修复师故事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本来是一部为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制作的专题片,却出人意料地引发轰动。该片在B站点击量近200万,超过6万条弹幕,豆瓣评分高达9.4分,尤其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此后,各种形式的“我在×××修文物”的专题片和报道见诸媒体,引发了一场关注文物修复行业的热潮。

  2016年3月,“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各行各业也开始大力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2016年12月16日,同名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全国影院上映。“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成为对文物修复师的美好诠释。

  社会关注

  2016年5月5日,一篇《胡武功怒了 唐陵石人石马被“洗澡”》的文章在网上引起热议。摄影师胡武功质疑陕西唐建陵和唐崇陵的石刻被人为清除千年包浆。事后,经过文物部门的解释,胡武功先生做出了道歉。

  9月,一则“最美野长城被‘抹平’”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媒体、专家、官方纷纷发声,探求事件真相。仅从这两起事件不难看出,公众对文物保护越来越关注。如何回应舆论和公众的质疑是政府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文物保护的从业者也需要反思,文物保护的科普宣传是否到位?文物科技工作怎样才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研究性保护

  201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启动首批研究性修缮保护工程项目,包括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宁寿宫花园研究性保护项目、大高玄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和故宫城墙修缮。从单体文物的修复升级到研究性保护,故宫迈出了试探性的第一步。所谓研究性保护,就是在文物建筑总体保护规划的前提和要求下,坚持以国内外文物建筑保护先进理念为导向,以研究为核心,以项目为实践,探索符合实际的文物建筑保护科学机制,并服务于文物保护、学术发展的研究型保护工程。在研究性保护中,会引入多学科、多专业、多手段开展联合研究。虽然,研究性保护需要资金、人才、时间等多方面的保障,并非一般的文物单位能够承受和效仿,但是可以预见,这将是未来文物建筑保护的趋势。

  长城保护

  2016年是《长城保护条例》实施10周年。8月至10月,国家文物局对照《长城保护条例》,对长城沿线省级人民政府和文物行政部门履行长城法定职责情况进行了全面督察。自9月20日起,国家文物局在长城沿线开展长城公开课活动。

  在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河北山海关、天津黄崖关、甘肃嘉峪关等地,文物专家与当地的中小学生一起登上长城,向上千名青少年普及长城保护知识,发出“长城保护从我做起”的倡议。 11月30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国长城保护报告》,这是第一次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的名义,发布专项文物资源的保护管理状况。

  社会力量参与

  自2005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相关法规、条例,就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提出了要求。2016年3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格局,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的渠道更加广泛、更加畅通。

  11月3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首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为全国的文物保护社会组织提供了一个交流、联络,甚至是合作的平台。

  2016年初,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拯救老屋行动”,这个公益项目专门针对中国传统村落中私人产权文物建筑修缮进行资助。9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公众参与长城保护的公募活动,截至去年11月21日,活动共筹集资金212万余元,11万余人次参与了捐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