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张海涛:技术“战争”——未来艺术生产的背景资源

2017-01-18 18:50:39 
副标题#e#

  综述:

  科技的高速发展,让我们一直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愿望,随着对未知世界的认知能力增强,人类同样不愿面对的,是神秘莫测、潜伏着不确定和各种危机的世界。此文一些未来可能创造的技术革命,是当代科学家们正在探索的技术成果的预见。科学的想象是根据理性实践的推理来实现,每一个实验项目都具有深思熟虑的功能与实用性,会带给人类舒适、便捷的生存空间,即使科技革命的意义一直是个争议的话题——它是一把双刃剑,也会带给我们毁灭性的生态或伦理的灾难,技术“战争”即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利弊之争。但科学家的欲望和好奇无法控制科技快速膨胀的步伐,这一点看科学家相比艺术家或哲学家又是非理性的,他们可能会比科学家更能看清科技将给人类带来什么。

  艺术预见未来的视角试图摆脱当下和历史束缚的想象空间,对未来的预设必然依托当下科学技术和理论,不然就成了天马行空的妄想或神话。即使艺术现代派时期的“超现实主义”一味想摆脱现实的束缚去自由想象,也只是现实在潜意识中的体现;“未来派艺术”随着时间的转变也成了不未来的东西。可见未来是个相对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未来也一直在变化之中,这样艺术的发展必然不会灭亡。虽然一个人在一个时代的思维一定受到时代的局限,但是以未来的视角审视当下的价值观仍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它是一种坐天观井的开阔视野,必然会对当下产生启示性的作用,当下与未来也是互补和依托的关系。

  未来技术革命带给人类的伦理、生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已经超出政治、经济体系对未来的影响力,技术发展比经济发展更加值得信赖和期待,这是一种只能前进而不可能倒退的趋势——人们愿意相信,技术发展将最终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科技甚至可以影响政治与经济的变化,这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总是与科技联系在一起的原因。所以我们的电影对未来的表现都称为科幻电影,而人类存亡的灾难片也多和科技对生态破坏有很大关系。这些对未来的想象在电影、小说中有所涉足,而艺术中却触及极少。其实当代艺术媒介的跨界表达非常自由,只有新媒体艺术中触及到一些,对于未来的高端黑科技的想象仍极少。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下面文字结合了科学技术、哲学思想、艺术观念的不同形态,从未来技术如:人工仿真、物理转换、生化变异、数字虚拟几个领域,探讨科技现象如何作为未来艺术生产的背景资源对艺术家们有所启示、打开想象的空间,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而非只单向地关注当下已经发生的事实,这样才能让艺术更大地发挥其能量。

  科技、哲学、艺术的关系

  科技虽然与科幻划清了界限,但后者却常常以文艺的媒介表达给前者以灵感,给予未来以启示。如科幻艺术《星际迷航》里想象出的手机和平板电脑,阿瑟•克拉克想象的地球同步卫星与万维网……如今都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相比科学家而言,艺术家只是观念感觉的生产者,不一定赞成科学家的行为和观点,但可以参照科技带给未来的背景资源,艺术家更多考虑科技对人类的利弊,从而辩证、客观、甚至批判的表达自己的态度,另外用什么媒介、技术、语言来转换成感觉,需要感官性的方法和方式,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

  科学是用新角度来看世界的手段,“好”的艺术和“好”的科学并非仅仅在讲技术的“新”,但是用新技术可以寻找被忽略掉的真理。当然科学和艺术还是有不同的地方,科学家必须用精确实证的方式来控制项目,并用客观的方式记录;而艺术家会觉得科学束缚太多,更注重科学现象给我们带来的感觉和关系的思考。艺术更多是主观的、想象性的、非线性的;而科学是客观的、符合逻辑的、线性的;科学寻找真理的方式是把所有假设一一摒除,而艺术家的表达方式相对自由;艺术的开放性、可能性对问题的重视胜于对答案的重视,给了科学的认识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比前两者哲学家多用文字理论表达,但更多是总结永恒的、历史与现实中存在事物的规律,较少去想象未来创造的可能性。哲学把握人生观、自然规律,思考世界的本源、终极信仰、人生存在的意义、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唯物与唯心的关系、辨证法,后工业、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等等已经存在的价值观,一般是发现和挖掘这些规律。艺术家相比之下不一定只是表达已经存在的感觉,而且不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介也很注重艺术的表达方式、语言和媒介的创造性,这是与哲学家、科学家的不同之处。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