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毕业于京都市立工艺美术学校主修日本画。在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市,并开始展露她占有领导地位的前卫艺术创作,现居住在日本东京。她曾与当代卓越的艺术家如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克勒斯·欧登柏格(Claes Oldenburg)、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一起联展。成为纽约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影响力堪与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匹敌。
草间弥生出生于一个经营种子生意的富裕家庭,但父亲的放荡与出走,导致家庭分裂。母亲的歇斯底里症,使草间弥生自幼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孤独性格。她幼年起便在与花草的接触中时常动手描画。她在10岁前后患上综合性视听失调症,开始被大量的幻觉所困扰。为了躲避这个无时无刻笼罩着她的巨大“魔网”,草间弥生开始用重复的圆点和网格描绘她的幻觉和幻听。
她将这些圆点理解为细胞和分子,属于生命的最基本元素,是来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这些圆点具有改变固有形式感的魔力,使不同事物之间产生奇妙的连续性,营造出一种无限延伸的空间。置身其中的观众无法确定真实世界与幻境之间的边界。
草间弥生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离开单一的平面绘画,采用各种综合性材料进行拼贴和组合,将“无限”的观念推向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成为她艺术的转折期。最初的尝试是以大量航空邮件的胶条和价格标签、一美元纸币等制作大面积的拼贴作品,这种以单一实物图像重复排列的手法开启了“波普”艺术的先河。1975年草间弥生回到日本后就一直住在精神疗养院里,因为草间弥生非常的专心和努力,所以在这段封闭的时间里,草间弥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这件作品创作于1978年,采用陶瓷釉和丙烯颜料绘制于硬纸板上,里面的基本元素都是圆点,而且圆点会有不同的排列方式,有的采用平铺的洒满方式,有的采用渐变的方式,有的采用大小并列的方式,这些点像肌肤、蝌蚪、细胞、水面、壁纸、蝉卵……。虽然作品在点的表现技巧会有差异,但是整体来看所有点的排列还是比较规律,而且整个画面相对来说是比较富有层次感。此外,这些作品基本上都符合一个原则,就是背景和主体的分离原则,通过让背景的绘画语言统一,主体轮廓从而清晰化。即使画面庞大密集,也不会显得杂乱。画面的色彩比较鲜亮,饱和度高,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
此件作品创作于1978年,背面有草间弥生的亲笔签名、作品日文标题和年代,装裱为日本原框。草间弥生工作室于2016年11月24日对该作品进行了鉴定并出具了鉴定证书,以此证明作品是草间弥生亲笔所绘。
追求无限、表现无限,是草间弥生作品的核心所在。她的艺术是基于她精神状态的本能所为,“无限增殖”和“自我消灭”作为相互对应的两个因素,从本质上决定了她的艺术形态。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她开始以镜面反射为手段,在特别制作的房间里,将6个方向上都装上镜子,以多重反射产生出奇异的视觉效果,将“无限增殖”的概念推向极至。从绘画到软雕塑、装置、行为、影像,草间弥生在纽约时期几乎尝试了她所能做到的所有艺术形式。1993年,她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重出江湖,确立了自己在国际艺术的地位。自2002年起,草间弥生成为了世上最具商业利润的在世女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在拍卖场上更是一片风生水起。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