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市级博物馆中,开馆不过十年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无疑是这几年最抢眼的明星,以至有文博界人士称之为“苏博现象”。
在前年全国一级博物馆(包括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评估中苏博排名第八,一个地市级的博物馆何以能赢得如此声誉?苏博又是如何在短短10年时间里完成了一个转身?
记者日前与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苏州博物馆馆长助理、展览项目组负责人谢晓婷就此进行了对话。
记者:苏州博物馆新馆开放正好十年,之前你们推出了“吴门四家展”,影响极大,今年从“过云楼”展览开始转为推出清代系列收藏展,想请您谈一下,您对苏州博物馆十年来的思路?
陈瑞近:苏州博物馆新馆是2006年10月份开馆,应该说大家都冲着贝聿铭设计的建筑过来的,但作为一个博物馆,我们也要把博物馆的使命、宗旨发挥出来,所以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把博物馆做得更好,或者更温情。展览是最能体现一个博物馆的核心业务工作。所以开始策划“吴门四家”,我们在想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展览能吸引观众,能反映苏州的优秀传统文化,苏州的技艺文化,包括与建筑融合起来。
记者:当时感觉主要的难度在哪里?
陈瑞近:其实做吴门画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困难,虽然吴门画派的四家都是苏州人,但作品分散在世界各地。第二,我们这方面专门的学术研究人员不多。第三个更大的难度是怎么样做出不同,所以当时是犹豫的,但想一想我们还是做这一块。所以2012年我们从“石田大穰——沈周大展”做起,当时的书画作品借展单位共12家,开了一个学术研讨会,出了书。当初我们向各个地方借展的时候,大家会对我们的专业度有所质疑。
记者:他们觉得你们或许也没有底气。
陈瑞近:应该是有一些疑惑、不信任感。当然也理解,开学术研讨会的时候也请专家来,有一些也不是特别愿意来。但沈周大展做完以后,他们觉得还是可以的。
记者:当时我也参与的,确实是形成口碑了。
陈瑞近:所以后来在做文征明展览的时候就非常大胆了。因为那个展览的内容基本上主题已经确定了,吴门四家,通过文征明的作品来反映苏州明代文人的生活,包括城市生活、他的思想、工作生活各个方面来反映,这是分几个部分来做的。整个四大板块确立以后,我们也推出了一系列配合展览的方法,包括要求成立一个项目组,也就是策展人制度,当时由谢晓婷负责项目组来策划,要求对整个展览有一个把握和展厅的设计把握,包括出版的图录,并且除了专业人员的图录,还要出一本普及本。
记者:就是分层次的来普及。
陈瑞近:对,当时也要求文创组配合,所以当时文创组也推出了36款产品。36款产品大概三个月内卖完了,书是马上就卖完了。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