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张婷婷: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策展机制 由“当代语境下的多位思考——广东美术馆2016策展人论坛”谈起

2017-01-20 14:56:33 

  当今的中国艺术界展览一场接一场,策展人作为这其中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从艺术家的选择、作品的定位、以何种的方式呈现、作品所需要面对的受众人群等都成为支撑策展人以及整个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中国策展人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这个20世纪的舶来品正逐步趋于流行,大大小小的策展人相继活跃在国内乃至国际的舞台上。面对如此局面,探究当下策展人在当代语境下的困惑和方向,反思中国策展人所面临的问题就具有了深远的意义。

  12月8日至9日,“当代语境下的多位思考——广东美术馆2016策展人论坛”在广东美术馆召开,来自国内外各大美术馆、艺术机构和艺术学院近30位馆长、学者及策展人分享了各自展览策划的经验和新理念。论坛分四个主题演讲“媒介语言及策展观察”“20世纪中国美术状态研究”“区域生态及个案研究”“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以及三个专题圆桌讨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告诉记者:“之所以将主题定为‘当代语境下的多位思考’,是因为当下这个时间框架内,科技飞跃不但促进全球化并改变人们生活方式,高速网络、人工智能、生物基因等科技也为艺术的样式和媒介提供无限可能,趋于扩散的艺术形态与集中式的美术馆展示之间急需谋求一种平衡。所以如何构建与这一时代相适的策展机制,是本次论坛的讨论核心。”

张婷婷: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策展机制 由“当代语境下的多位思考——广东美术馆2016策展人论坛”谈起

张婷婷: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策展机制 由“当代语境下的多位思考——广东美术馆2016策展人论坛”谈起

论坛现场

张婷婷: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策展机制 由“当代语境下的多位思考——广东美术馆2016策展人论坛”谈起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在开幕式上致辞

  目前,策展人存在着被概念化的倾向,甚至有“策展人就是挂画人”的误解,对此,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蔡涛曾有过解释,“现在国内所理解的策展人,其实是独立策展人,特指根据自己独特的学术理念来策划组织艺术展览,通常是一个临时的项目。所以,这些策展人要有十八般武艺,既要有学术,又要会推销,还要找赞助,看起来更像一个生意人……而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营利性艺术机构的策展人是专职负责藏品研究、保管、陈列及策划、教育推广等的专业人员,也就是常设策展人。”在此次论坛的发言中,也能明显感觉到这种区别。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以齐白石诞辰150周年展览为案例,阐述了他在面对20世纪中国艺术的展览时所进行的思考。从展前对齐白石自传的研究,到展厅入口白色石头的摆放、电子书的运用,再到展后与观众用信札的方式回答馆长提出的问题,吴洪亮在思考策展过程中如何找到中国的叙述方式和中国传统绘画变革的自身的脉络。而关山月美术馆策展人丁澜翔则分析了在策展过程中把艺术史的研究和田野考察进行结合的经验,他认为,一个美术馆或博物馆的展陈都需要一个叙事。他从关山月的《山村跃进图》画面中提出的问题入手,深入图像所在地进行考证,从而形成一种叙事语言,这些资料也构成了作品和展览的一部分。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于洋也认为,一个文献性的展览,突破局限并实现拓展,实现一个展览空间和展品的意义,是这个展览的价值所在。

张婷婷: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策展机制 由“当代语境下的多位思考——广东美术馆2016策展人论坛”谈起

受聘策展人合影

  现代媒体手段的运用也为展览的传播提供了更多途径,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就谈到在策划传统书画展览时,首次运用网络直播形式就达到实时在线5万人次,让人分外惊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的《现代主义在中国:既太早,又太晚》,蔡涛的《谭华牧、丁衍镛和关良:东亚现代洋画运动与“国画”发明》等发言也意味着我们对于近代中国美术以及馆藏的研究正在走向深入。除此之外,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也从制度上对公立美术馆有了更高的学术要求,使得策展人越来越成熟,似乎逐渐恢复到“curator”在创立之初“藏品保管员”的本意。

  与此同时,独立策展人视野关注的范围则更加广泛,如当代艺术介入社会生活,新技术、新概念的跨领域、跨学科之间的合作等。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教授韦一空介绍了香港的艺术项目社会活动,如以游行式的展示方式针对城市翻新计划对本地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针对外国人的婚姻、新移民、在港菲佣的生存现状所做的社会艺术项目等,也请一些包括东南亚、欧美的艺术家进行讨论。他认为,艺术项目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很重要,艺术的形式是让大家去表达,摒弃文化之间的差距,向尚未懂得如何欣赏当代艺术的公众介绍当代艺术实践。德国凯瑟斯劳腾理工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教授马蒂亚斯·普法夫介绍了虚拟摄影与虚拟现实,他所呈现的虚拟世界及博物馆展览和计算机成像技术结合会让观众有更多的机会跟艺术作品发生联系,同时他也抛出了一个命题:计算机程序算不算艺术?尽管答案还有待商榷,但可以感受到新科技带来的新体验的巨大吸引力。菲利普·齐格勒来自德国 ZKM艺术与媒体中心策展部,他谈到一个如何把全球化变成本地化的问题;巴黎一大在读博士、独立策展人田雪则提出了有机策展的概念,这类展陈形式通常不避讳策展人的主体性,而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观展体验。艺术家、策展人苏磊则认为信息交换和智能分析成为全球文化流动发生的条件,基于个体感知和正在成为社会主体的第三方之间的文化互动,也许是未来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而法国的独立策展人特里斯坦·科米尔则认为现在对策展人的滥用其实是对艺术品光环的一种损失,强加给观众的解读会阻止观众和艺术品的直接交流。而策展人对形式的转换是必要的,不能只用语言逻辑来吸引观众看展览,而是真的做一种东西在人与人、思想与思想之间传播。

  尽管国内策展人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可以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机构、政策正在逐步完善策展机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部主管项苙苹所讲述的“上海双年展之路”也是中国策展人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论坛现场,王绍强代表广东美术馆为新聘请的16位策展人颁发了策展人聘书,为建立美术馆和策展人强强联合的机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策展机制,不会太晚。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