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唐宏峰:电影与大众文化——兼论国产新魔幻大片

2017-01-20 22:32:07 

唐宏峰:电影与大众文化——兼论国产新魔幻大片

  当代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从票房的飞速增长、影院的高速建设、到影片种类与风格的多样变化、导演群体的新进、明星制度的变化,再到强大而又危机重重的新电影融资体系、互联网IP文化与粉丝经济,中国电影确实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与产业的核心。电影与大众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

  几乎与人类所有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同,电影是最复杂的复合体,它同时是艺术、文化、技术与商品的结合,既是一门伟大的精神层面的艺术,也是社会文化思想的重要表现领域,又高度依赖人类视觉科技的进步,同时更是一种依靠巨额投资、期待相应回报的可以赚钱的娱乐商品。电影这种形式在其诞生之后,很快就成为人类艺术、文化和产业等多种领域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作为艺术的电影,贡献出电影艺术这一新的艺术门类,伟大的导演与伟大的电影不断探索新的视听语言,探索叙事的极限,探索人类精神表达的深度;作为文化的电影,与特定时代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内容息息相关,反映并塑造它;作为技术的电影,包括从摄影镜头、胶片材质、画质、声音,到数字技术、特效、3D、VR等,产业中的主流电影是一种依赖大量技术硬件、集体创作的工业模式;作为商品的电影则是一种有着复杂的融资体系、可血本无归也可带来巨额利润的娱乐文化产品。

  不同的侧重带来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之别。通常说来,艺术电影具有强烈的作者性,注重精神表达与形式语言的探索;商业电影则注重娱乐性,在叙事、情感和视听等各方面符合类型化制式,追求大众的普遍接受。必须认识到,尽管艺术电影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与意义,却永远无法成为电影世界的主流,它们只能是小众的精神食粮,无法支撑整体行业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夏天国产电影贡献了近年来最好的两部艺术片——《路边野餐》和《长江图》,却成为几年来最低迷的暑期档。商业电影,尽管在质量上有好有烂,却是整个电影产业的基石,那些定位良好、回报良好、口碑良好的商业影片,能够实现产业链的正向循环,这对于表面繁荣、但内里危机四伏的中国电影工业来说,具有非常宝贵的产业意义。只有整个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多种类的电影才能各行其道、各自繁荣,艺术电影也会获得更稳定、持续的支撑。

  二

  因此,电影一直是大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事实上,电影就诞生于种种早期大众流行媒介之中。近来学界的电影考古学已经告诉我们,电影的视觉体验、观念与技术雏形就诞生于19世纪上半叶繁盛的各种各样的新视觉机巧当中,如新式幻灯(lantern slides)、立体视镜(stereoscope)、诡盘(phenakistiscope)、走马镜(zootrope)、活动镜(bioscope)等。[1]这些建立在19世纪生理学(尤其是关于视网膜余像的发现)和光学进展基础上的各种视觉装置,很快发展为大众娱乐的工具,在传统的绘画图像之外,人们第一次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奇而丰富的影像,其中包含了立体的和运动的。而电影不过是这些大众媒介的顶点。当卢米埃兄弟发明出cinematograph,他们以为自己的新产品很快就会丧失生命力、被人们所厌倦,因此趁新鲜赶快推销,因为他们了解更新鲜的技术——X射线已经出现,以为电影很快就会被取代。[2]在电影诞生初期,人们对它的期待与更早一点的各种视觉玩意所激起的期待相比,并不更高,人们对其接受的态度也并非面对一种伟大的艺术。

  而当早期电影发展至好莱坞为主导的经典叙事电影模式,电影逐渐从各种大众视觉媒介中脱颖而出,成为最主要的娱乐文化形态。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电影成为新的世界语,好莱坞建立了一种经典叙事模式,在全球售卖、通行和接受。除了圆熟的故事和叙事方式及其强大的经济、文化资本外,汉森认为感官经验(即视、听、闻、味、触、动等感觉)也为好莱坞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电影成为现代性感官体验的反映场,进而成为世界上最流行、最有力的大众娱乐形式。[3]于是,电影不仅自身作为一种视觉娱乐产品,同时更连带起一整套周边产品,形成一种电影娱乐文化,如明星、粉丝、时尚、电影画报、手册、海报、通俗小说、新闻副刊、沙龙、游戏、玩具、电影网站、电影节目、微信公号、排行榜等。电影文化并非是单纯的电影产品,而是意味着一整套话语、行为、媒体和意识的集合。所以,迷影文化(cinephilia)不仅是看电影,还包括了影迷围绕电影所做的一切事情。

  电影与他种大众文化形式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等也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经典文学作品和同样有着巨量受众的大众通俗小说,一直是电影剧本的重要来源,无论是在好莱坞还是中国,而这一点在当下的IP文化中达到极致。如今互联网力量渗透进电影从融资、制作到宣发的全产业链,其中内容方面,网络热门传播内容包含游戏、文学、动漫、流行歌曲等,都成为商业电影的主导,从前几年的各种改编自网络小说的中小成本喜剧片、怀旧青春片,到近两年的深耕IP文化的“国产新大片”,IP的力量举足轻重。在研究者在反思IP热、呼唤原创故事的同时,必须看到,大众文化形式之间的跨媒互动一直是历史的常态。网络与电影的结合,为当代大众文化提供了最主要的内容。

  三

  大概从2012年开始,一批新的产业要素作用下的国产新大片出现,如《画皮》《画皮II》《西游降魔篇》《捉妖记》《九层妖塔》《大圣归来》《寻龙诀》《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美人鱼》等,这些影片都成为高票房的热议作品,并且很多是新人导演操刀,如乌尔善、田晓鹏、许诚毅、郑保瑞等,作品的知名度远远大于人的知名度,传统大片的大导演配置不再必需。国产新大片是“集聚了电影产业 3.0 格局下新的电影要素组合方式、新的电影供给结构,即基于互联网生态的跨行业融资、跨媒介叙事、参与式营销、奇观式特效以及文化群体分层消费的‘新概念’大片”。[4]这些新大片代表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准,充分理解当下中国的文化、市场、媒介与观众环境,因而成为合格的大众娱乐产品。

  这些电影具有高度相似的影片形态——热门IP、魔幻故事、炫目的视觉效果。这种追求视觉效果的大制作电影,是当下电影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网剧和多屏的压迫下,影院电影必须以区别性的景观吸引观众。高质量的特效、精细的服饰道、虚拟场景和形象的设计、3D等影院特属放映条件等是这些新大片的共同特征。不少学者用略带贬义的“奇观电影”(cinema of spectacle)来称呼那些特别追求视觉效果的电影,但事实上,如果我们正确理解了电影的娱乐属性和工业属性,就会认识到视觉技术从来都不是纯粹外在的花哨,而是衡量一国电影工业水准高下的重要标尺。电影被发明出来,就在不断地为人类提供新的视觉经验,从长镜头到特写、蒙太奇,从彩色宽银幕到3D、VR,这是电影的本义,技术的进步就是电影的进步。问题只在于技术完成得好不好,“五毛钱特效”和脱离于故事的视觉当然尴尬。前面所列举之国产新大片切实见证了中国电影特效工业的进步,《捉妖记》中的真人CG、《九层妖塔》中的怪兽、《大圣归来》的动画技术、《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各种造型与变身,在技术效果上都是可喜的成果。在这方面,乌尔善导演表现出稳定而优异的水平。小成本处女作《刀见笑》已呈现出极有风格的视觉美学追求,其后《画皮II》和《寻龙诀》更达到极致的视觉特效设计,在技术上代表了当下国产大片的最好水平。这种视觉能力与他曾在中央美院油画系学习的经历相关,他的影片对视觉效果的追求是有体系的,如《画皮II》中的天狼国,《寻龙诀》中恢弘的地宫,都力求构建出一个自足的瑰丽世界,人物造型也极为精美而富有特性,如《画皮II》中的换皮场面和《寻龙诀》古棺中丁思甜的盛装造型。当下中国电影导演群体正经历一轮重组:老的大导演所剩无几(张艺谋、冯小刚),传统的第六代转到地上努力创作(贾樟柯、娄烨、王小帅),已步入主流剧情片的宁浩、管虎和曹保平,出色的香港导演如陈可辛、郑保瑞、林超贤,和各种单打独斗、正露头角的新导演/青年导演,如许诚毅、赵薇、毕赣、翁子光、忻钰坤等,还有各种票友导演如郭敬明、韩寒、何炅等。其中,乌尔善的意义可能有些特殊,他的意义不在于艺术价值的探索,而在于一个完整合格的电影娱乐产品的打造。乌尔善在小成本处女作之后即获得过亿投资,凭借出色的资本与流程控制能力、优秀的视觉场面与特效技术和对受众需求心理的精准把握,成为目前极少数有大制作保障能力的导演,而这是当下中国电影产业所急需的。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