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为什么艺术教育的第一目标是“学习委员”?
在最近的国美召开的跨媒体艺术“感受力”主题年会上,在我对专业教育大纲提出一些前瞻性意见之后,多位同仁在会上、会下建议我重新整理,于是内容扩展到: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的第一目标是什么?
我现在的回答是:去培养同学们的感觉力、学习术和创业心,也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将身体劳动和政治行动叠加,带领大家创业的“学习委员”。他们不一定是董事长,也不一定是职业艺术家,而只是这样带领大家去学习着创业的先锋队员,甚至事先都不知道应该创什么样的业。也不是在教学中让一个学习委员来带领大家,而是通过艺术教育,使大家都成为学习委员,勇敢地去带领几代人一起去做深度学习,去成为master-learner,通过不断的深度学习去带领大家创业。而我们既然在今天已无法在教学大纲里预判下一代在未来必须拿出什么样的新知识,能够做的,只能是增强他们的学习力,去带领更多的人去做深度学习,去自己创业。这样的学习术才是他们未来创业的最重要法宝。
创业将是:一个学习的领导者带动身边的几个人去你追我赶地学习,从而不断获得追随者。这是学习着带领其他学习者一起来创业,通过学习来创业。这一培养目标其实是一直隐含在我们的艺术教育宗旨里的,只不过,在今天,由于算法支持的大数据经济对我们当前的艺术教育的致命挑战,它才突然跃升为我们眼中的第一目标,我们才不敢不正视。
以上的眼光预见了:下一代到艺术学院求学,将不再是为了使自己成为某个、某种拥有特殊知识和能力的人,而是去成为比老师们更有学习能力的人。老师帮学生学习,学习如何学习,使大家的学习本身成为一种艺术,这也就是在做“艺术”了!艺术教育因此是要使学生成为比他们进校前做出更高质量、对他人更有示范性的学习(learning as a performative act)的人。带领同学们学着去做艺术,是要使他们由学生成长为学师,将艺术变成学习术。
艺术家从头就以反抗社会劳动分工自诩,半创业、半学习的生活从来是他们的特长,后者在今天的越来越自动化的社会中反而成了一种强大的幸存能力。艺术家身上的这一宏观的创业能力本来就应该被传递给其他社会成员。艺术家成为创业的学习委员,是扬长避短。我们的艺术教育培养同学们的这颗创业心所以是顺水推舟。
况且,在未来的创业活动中,技术、工业、商业和艺术也将越来越走到一起。创业者带领自己的几个追随者学习,使这种学习成为像先锋艺术那样的工作,领全社会的风气之先,召唤后面更多的人不断跟进,积累到五百到五千或更多的共同学习的追随者,形成小共同体、小气候,这是必然趋势。这样的学习型创业者发动的,既像是一个创业计划,也像是一场小社会运动,而这也正是现代主义以来的艺术先锋派们最愿乐观其成于我们身上的事!如果以这一标准去看杜尚和波依斯,我们也会重新发现,正是他们所受的教育使他们揭竿而起,有了这样一种创业之心,去发动超出他们时代的局限的艺术运动或者说社会运动,最后,生活本身对他们而言成为艺术,他们自己的生命也变成一个艺术作品,而不仅仅是做出了一些著名艺术作品。我们这里说的创业正是他们走出的这样一些伟大的弹程。在今天的教育系统中,艺术教育也许正应该如此地去成为教育系统内的先锋。艺术教育也许应该去引领其他领域的教育!
纠缠于当前教育的各种政治争论和斗争中的跨媒体艺术教学,不应再局限于传授某种媒体下的艺术方法论,而必须去引导学生跨媒体地、创业般地去做艺术,使他们认识到,哪怕画油画也必须跨媒体地去画;跨,就是一种宏大的创业式解域和破域(de-territorialization, re-territorialization)。跨媒体艺术应该是一种更积极、更自觉因而“更当代”的艺术;跨,也就是想动用最的媒体来做到更“当代”。跨媒体艺术教育旨在鼓励学生去跨媒体地创业,在自己成为跨媒体学习高手的同时,也成为社会其他成员的跨媒体状态下的学习委员;跨,也就是不顾一切地参与到更深的学习当中去。
斯蒂格勒今年四月来国美时曾给我们重新定义了中国美术学院在今天应该担当的角色:一个教同学们如何去生产出“审美第三存留”的单位,也就是说,它必须教同学们为全社会(!),而不是仅为几个收藏家,去生产、展出、示范审美或者说跨个人化的支架(我们总是借助这样的审美支架来完成自己的生命的技术式进化的)。我们每一个人作为技术生命都需沿着这样的支架(手机只是其中之一)去作出自己的心理-集体跨个人化。这也具体地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创业范围:提供审美支架,给全社会、人人!
以上话题在我今年所带的几个研究群组里也已反复被讨论,其实涉及一个更棘手的大问题:如何发明我们的工作,而不是仅仅去找工作?为什么找来的工作都是暂时的,是工资劳动,对我们自己的身心和行动能力有极大局限甚至摧残?在现有的工业经济格局和政治-经济-利比多配方不变的情况下,自己去发明工作时,我们须以什么为目标,须设立怎样的建制?发明自己的工作,既是做艺术,也是在做政治!发明工作的人就是艺术家了!这些讨论事关年青人的创业立身方面的重大决断,同时也是在探求如何从个人出发去做艺术。发明工作,去找到一个配得上自己的身体劳动,而不只是去出卖自己的身体工作的事业,这本身就是个人竭一生精力而去实现的艺术、政治和生态目标了。它当然应该成为我们的艺术教育的头号目标。
下面我们展开来讨论我们培养的这样的学习委员应该有一些什么样的基本素质。
一、感觉力
我们可观察到,今天的艺术家都是在某一群艺术创作者中间生活与工作着,而决不仅仅是在迎合某一群高端艺术消费者,排外地为他们的收藏做定制。艺术区内一起生活的艺术家正是靠着这种“一起生活”,来获得力量,得到引领。他们通过“一起活着”,哪怕一个在上海,另一个在纽约,来获得继续搞艺术的动力和信号,这是他们的“伦理生活”休养、修养的根据地,往往据此来反抗全球资本主义系统内的工资劳动。他们这样做,是在每一个人自己的跨个人化过程中去为社会再生产出“感觉力”,而不是像艺术史和艺术评论中老说的那样,在他们自己身上培养出一种莫须有的原创力来秀给大家看。感觉力是一种摆脱了工资劳动对于个人的欲望和行动能力的制约之后所释放出来的剩余的身体能力,表现为艺术家的感觉劳动(affective labour)之中。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