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在无价值中寻找出价值——话说石印本的选藏

2017-01-26 09:11:03 

  

在无价值中寻找出价值——话说石印本的选藏

  一

  藏品无贵贱,收藏有高低。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一流的玩宋本,二流的玩明本,三流的玩清本,及最近又有那玩新文学,玩红色书籍的,个个似乎都有点道道,也都能说出个所以然。唯独石印,晚近风靡几十年,到头来零落成泥碾作尘,连个老鸨都寻不着,殊为可叹。

  雕版印刷是国粹,不消多说,历史悠久,远追宋唐,巍巍呼!辉煌千年;石印,欧风美雨,越洋而来,颤颤悠悠,噫吁戏!不过百年。

  然存在即合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石印那百年,恰恰是李鸿章口中“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也恰恰是中国从古代文明向近现代文明转型的开端,勿论其他,单石印这项技术,其实就跟火轮船、蒸汽机、汽笛声一样是时代的剪影,是一份特殊的文化遗存。更何况石印自有其气质和魅力,也并非就一无是处。

  二

  1796年,奥国人逊纳菲尔德在刊印乐谱时, 发现表面布满微孔的石板涂上油脂后能吸附油墨, 而未涂油脂的部分则具有蓄水性,于是,这个聪明的老外根据水油相拒发明了石印术。

  石印的基本制版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手写石印,用脂肪性的转写墨直接把图纹描绘在石面上, 或描绘在转写纸上再印于石面, 经过处理, 即成印版。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有点近似于雕版中的写刻,但无写刻之精美。

  另一种是照相石印,将底本用照相方法摄制成阴文湿片, 落样于涂布感光胶的胶纸上, 或直接落样于石版上, 经过处理后成为印版。此亦为影印之一种,其与民国商务诸影印最大区别就在于,此种影印版基用石头,而商务诸本用的是铅板。

  石印发明后迅即风靡欧洲,十九世纪中叶进入我国。其时,国门洞开,西学东渐,各种外国势力陆续进入,教会为了自身发展需要,便运用当时在欧洲已十分成熟的石印术印制宣传品,不过此事影响有限。国人真正知道、认识、了解石印术还是从点石斋那里开始的。

  点石斋的老板叫美查,英国人。美查原本做茶叶生意,后来亏了想转行。其买办陈萃庚说办报很挣钱,美查接受了,于是便有了后来赫赫有名的《申报》。光绪二年(1876年),因业务发展,申报馆添设点石斋,始用石印法翻印古籍,但起步艰难。光绪八年(1882年),该局用照相石印的方法印《康熙字典》十万部, 数月内销售一空, 获利之大,震惊书界,世人遂对石印刮目相看。

  光绪七年(1881年),广东人徐鸿甫、徐润在上海西华德路集股创办了当时国人控股的最大石印书局——同文书局。该书局有石印机12架, 雇员500人,书籍品种之多,纸张印刷之精美,均超过点石斋。光绪十六年(1890),同文书局更是接下了内府的一张大单——影印雍正殿本《古今图书集成》。此次印刷历时三年,耗银50万两,印成101部,每部5020册,书籍采用上等桃花纸,洁白细致,装潢如旧,开卷爽目,深受学界好评,书局也随之名声大噪,享誉海内。

  随后拜石山房、蜚英馆、鸿文书局、醉六堂、扫叶山房、文明书局等陆续兴起,石印渐成气候、蔚为大观。据张秀民先生《中国印刷史》统计,20世纪末,仅上海一地,石印书局就多达50余家,几乎把传统雕版印刷的市场抢占一空。

  不过翻印古籍,对传承文化有益,对开创局面却无功。而且石印的古籍再如何精美也难比刻本,因为你总不可能比你的底本更精美,就像影宋再牛也难跟真宋比肩。石印书中,真正能赛过刻本的恐怕只有版画。

  光绪十年(1884年),点石斋再开先河,创办《点石斋画报》,主笔吴友如。画报多采用时代题材如时事新闻、市民习俗、西洋生活入画,且吴氏对现实生活体察入微、画风细腻,画报一经推出即大受欢迎。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氏另创《飞影阁画报》,风格依旧,只不过内容与《点石斋画报》略有不同,多以时装士女、闺媛汇编、百兽图等为主。后书坊汇集吴氏作品,编印《吴友如画宝》26册即从此二画报摘出。至于其价值,不坊先听一段故事。

  著名藏书家谢国桢先生在《江浙访书记》中说他曾以明崇祯刻张溥《七录斋集》六卷本换到1925年上海文瑞楼的石印本《吴友如画宝》13 集26 册。最后先生自叹云“知者以余为妄, 不知者且以余为愚矣。”先生独具慧眼、甜在心里、乐在其中。由此亦知,石印画确实魅力非凡,不然怎可能引得见多识广的谢先生为之折腰?

  除了上述画报,清末民初的石印画报还有《神州画报》、《舆论时事报图画》、《图画时报》、《天民画报》等多种,出版石印画册的书局也有鸿文书局、有正书局等多家,只不过在题材内容、画面精美程度上略逊一筹罢了。

  三

  关于石印书的收藏。早几年,没这个概念,就是前两年火得一塌糊涂的版画,如品相不好也往往无人问津。更别说那石印的普通书籍了。2007年,小子以白菜价买下一函8册全的扫叶山房白纸本《史通通释》,如今这书,在网上,没个几百块你甭想拿下。

  2010年,风头正紧,各种拍卖风生水起,书籍也不例外,当时,小子以380元购得鸿章书局石印《楚辞集注》一函4册全,朋友都说买亏了,当时自己也觉得冲动了。但从近年来的拍卖行情看,该书85品的已经卖个500元还是不成问题。这样看来,在收藏中,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很多时候还是可取的。

  不过要说石印的整体行情,普通石印本显然不能窥豹之一斑,真正的风向标还是版画。以著名的《吴友如画宝》为例。该书线装26册,尺寸20厘米乘26厘米,配一木匣子。2007年9月,中安太平秋拍拍过一套,成交价24000元,算上佣金,约每册1千元,而当时的清刻本价格,如著名的书局本也不过200元上下,即1本画册几乎可以换一套精美的官刻,似乎买石印版画很不合算。

  可一年后中国书店2008年秋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书即涨到33000元。2009年未见该书露面。2010年,中国书店秋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一套缺2册的,拍着拍着就到了39200元,也算贵了。到了2011年,该书更是一路猛涨,表现不俗,中国书店第54期大众收藏书刊资料拍卖会一套缺一册的残本卖了43680元。那么跟2007年、2008年一样的原装带箱好品书能卖到多少呢?

  很快,北京泰和嘉成拍卖即告诉了我们答案,在5月29日的拍卖中,类似的东西拍出天价72800元。紧接着,6月24日,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拍品价格再次被刷新——134400元!真是吓死个人。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