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到10年,将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技术革命的带动下,这些领域正孕育着新的群体性突破。
这个论断源于,近日科技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制定的《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
《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专项规划,是我国“十三五”时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行动指南。
这个《规划》信息量巨大,认真研读,早作准备,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将会取得下一步工作的主动权,而企业在争到先发优势的同时,也将享受行业发展的红利。
附:
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
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依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编制,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专项规划,是我国“十三五”时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行动指南。
一
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冲刺阶段。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强化国家共同记忆、留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保障,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树立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对“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借机渗透,存在着民族文化传统印记淡化、人文精神失落的危险,国家与民族凝聚力受到严峻挑战。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维系本土文化独立性的国家战略高度予以系统部署,将其作为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重要举措。并将文化遗产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国家的“金色名片”,作为国际交往的润滑剂、助推器和竞争力予以重点部署。利用科技手段支撑和引领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和策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他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等文件先后出台,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了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路线图和时间节点。同时,也对科技创新引领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明确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的方向与任务,确定“十三五”期间的工作重点,切实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科技进步,创新引领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二
现状与趋势
(一)现状
“十二五”以来,国家加大支持力度,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广大科技工作者顽强拼搏、开拓创新,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一是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部分领域已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二是研发了一批系统装备,提升了专业效率和科学化水平。
三是形成若干成套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有效支撑了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
四是引入一批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促进了行业发展。
五是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建立了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解决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范式。
六是多措并举,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移扩散。
七是整合资源、集群作战,通过项目实施带动了创新团队和机构的建设。全行业初步形成了以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发展的创新发展格局。
回顾发展的历程,在事业蓬勃发展、良性循环的态势下,与国际整体局面相比,我们在成果积累和技术储备等方面仍有不足,具体表现为:
一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研究薄弱,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
二是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能力有限,难以全面、系统挖掘和深刻阐释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难以讲好“中国故事”;
三是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有限,在濒危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和更大范围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方面,都有瓶颈问题尚未突破,科学技术需求复杂而巨大,相应科技手段却十分有限;
四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有限,展示传播内容乏味、形式雷同,事倍功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
五是行业创新体系尚不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等优质科技资源尚未稳定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相关科技创新人才不足。
(二)发展趋势
在国际视野下,加强文化遗产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保护、传播与影响,并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催生新兴产业,将会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领域未来一个时期的主旋律。许多国家为抢占未来的制高点和话语权,纷纷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本国和本地区的科技规划或单独设立科技行动计划,例如,欧盟的“地平线2020计划”、“地中海地区文物认知与保护计划”,法国的“国家级文化遗产研究计划”,意大利的“文化遗产安全计划”和美国的“拯救美国财富计划”等。与此同时,借助空间数字化、文化传播网络化、装备智能化等现代高科技手段,构建较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
未来5到10年,将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技术革命的带动下,这些领域正孕育着新的群体性突破。纵观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发展,主要呈现出如下
十大趋势:
一是关于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国家软实力作用的认识逐渐深入,从而引发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和观念产生深刻变化。
二是在充分认识文化的力量和文化遗产价值作用的基础上,世界各国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整体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三是文化遗产利用和公共文化服务作用的提升,带动高新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和革新。
四是对文化的力量和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认同的价值挖掘,带动多学科交叉,促进文化(文物)与科技的高度融合。
五是为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价值和公共文化服务作用,在新媒体和“互联网+”的环境下,传播手段和模式日益变革。
六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不断增强,装备水平加速提升,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度空前紧密。
七是新形势、新需求、新任务,将带动战略、理论、应用和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八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科技创新,将会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创新战略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相继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做出了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这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