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圈,日本的作品总是能够博得很多掌声,大到建筑景观、小到笔盒剪刀,那种一目了然的精致感和适用度能够很好地配合作品本身的形态美学。但在这些“造物”的过程中除了审美意识上的培养,他们还有哪些值得探究的方面呢?
事实上,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日本的设计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为应对这些种类繁多的“造物”环节,不少的院校会专门为设计类专业建设相应的场所或空间供学生使用。而这种场所或空间在日本通常被称之为“工房”。日语中的“工房”一词多有强调艺术家们用以造物作业之处的意味。在这种工房中基本都会设置便于制作物品的机械工具、易于操作工具的工作平台,以及可灵活协调平台的活动空间。因此,无论是木质材料的切割、还是金属材料的焊接,又或是玻璃材料的吹烧等,在普通环境下无法良好实现的工序,于工房中都有被顺利完成的可能。有些学校为了确保其工房的专业性与针对性,不同的专业方向建有适用于该专业的工房。如神户艺术工科大学,就分别建有建筑学科工房、服饰学科工房、造型学科工房、传统工艺工房以及研究生院专用工房等多栋可供学生选择使用的作业场所。
鉴于工房对于设计专业动手制作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故而它也成为了日本各专业院校重点打造的建筑空间之一。纵观日本的各座设计工房,最具人气的可能要数神奈川工科大学的KAIT工房了。这栋建筑作为神奈川工科大学校园再开发项目的一部分,是由日本的青年精英建筑师石上纯也(Junya Ishigami)设计建造的。该工房为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单层建筑,其立面全部采用玻璃幕墙,内部空间浑然一体,没有丝毫的剪力墙,也没有支撑梁,完全依靠各种不同尺寸的细柱支撑。这些立柱多达305根,但其受力截面和朝向角度却各不相同,分布的方式也似乎是完全随机的。
然而,根据方正宁先生的考证,他认为石上纯也是从一张类似宇宙星图一样的平面草图进行设计构思的,并从地面上寻找与这些繁星的对位,就像是星星一样散落在大地上的植木一般。作为设计者,石上纯也本人对其解释为,在这个空间的设计构想中,平面的布局设计其实是存在的,但明确的边界却不存在。同时,他也不想简单地把一个个独立的场地依次摆放在不同位置上,而是希望让进入工房的人们能够感受到,这里虽不存在明确限定的空间边界,但每块场地也依然有着各自的延续。
对于这个奇特而有趣的空间,世界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伊东丰雄赞美道,这里是一个非常纤细,没有厚度的世界,或者可以说是一个追求极端抽象的世界。在这个空间中,立柱的跨度间距非常小,可以充分使人体会到在立柱之间穿行的乐趣。同时最让伊东感到意外的是,石上在工房里放置了诸多车床之类的古老物件,正是那些古老的东西和这个极端抽象的现代空间形成了反差性的对话,再加上穿插植入在它们之间的绿色植物,使得一种非常独特的关系存在于这个空间。
之所以会出现这般特别的空间布局方式,石上纯也认为四周的自然环境有着与建筑本身完全不同的变化速度,如何进行两者之间的相互调和,正是利用了这些植物和老家具。从他的价值观来看,用混凝土的硬度创造的抽象性,加上其他要素后,会产生世界将要崩破的脆弱感。与其创造某种不可求的理想状态,还不如加入一些慢慢变化的东西,也就是不确定的因素,这才更接近他一直追求的平衡点。于是诞生了这个存在逐渐变化、可以柔缓吸收,并且每次都能改写整体性的“造物空间”。
回到“造物”的话题,其实这个获得了颇多赞誉的工房设计是石上这位“70后”建筑师的个人处女作。之所以能够一炮走红,其原因不仅仅在于石上对造物过程中的空间形态的娴熟把握,也在于他对采用怎样的技术来进行造物非常明确。在设计的过程中,他与计算机人员合作,专门开发了一款CAD软件,用来计算、决定柱子的方向、粗度、位置等细节。但与此同时,他也并不完全依赖计算机屏幕中所显示的图像来判断实际效果,而是通过自己长期实践所获得的那些“触感”来实现这个体量轻盈、立面透明的造物空间。而这种造物的方式与态度,还要得益于日本设计领域长期注重动手制作的培养,只有在踏实的动手过程中才能随时把控设计的方向,获得并不虚幻的灵感,并且积累丰富的经验。
正如古语所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造物与造物空间也是这样的一个循环。(作者系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建筑系讲师)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