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林楠:完美的理想主义建筑师彼得·卒姆托

2017-02-03 08:17:12 

  他没有为Hugo Boss(雨果·波士)的后代建造别墅,拒绝了为奥迪修建汽车展室的邀请,也回绝了为Giorgio Armani(乔治·阿玛尼)搭建T台的邀请。他不断向商业化作品说不,拒绝为享乐而建造,坚信“建筑要为人着想”。他,就是瑞士建筑设计师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

  对完美的不懈追求

  1943年4月26日,彼得·卒姆托出生于瑞士巴塞尔。卒姆托的父亲是一位细木工匠,从父亲身上他学到很多有关制造和材料的工艺知识,也懂得了“如何做得更精确而不妥协”。他甚至认为自己之所以从事建筑设计,其主要原因正是由于童年时期对于手作的狂热追求。

林楠:完美的理想主义建筑师彼得·卒姆托

彼得·卒姆托

  1963年卒姆托进入巴塞尔艺术工艺学校(Basel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学习艺术初级课程,随后进入美国纽约普瑞特学院(Pratt Institute)学习城市规划和工业设计,之后他又花费了十年时间研究历史建筑,这些经历影响并塑造他对于“完美”和“真实”的不懈追求。卒姆托曾写道:“世界承载了过多的代表事物的符号和信息,没人能完全理解,因为它们反过来又是代表其他符号的符号。真实的东西隐匿了,没有人能够看见。”而他穷其一生所追寻的正是建筑的纯粹与真实。

  “在图片里,在建筑、空间、色彩和带来感官刺激的图片里展开翩翩联想,进行自由、奔放、关联有序的思考”,这是他最喜欢的对于“设计”的定义。卒姆托刻意将事务所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规模内,这样便于他亲自动手进行设计。同时,为了确保他所强调的对于“存在”的体验,事务所刻意设在格劳宾登州的群山之中。有人说这间工作室有些近似于勒·柯布西耶在巴黎的工作室,里面充满了1:1的模型。

  设计是一个伟大而质朴的过程

  对卒姆托而言,设计工作是一个过程,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住宅。卒姆托的设计灵感多源自于阅读。在他看来,阅读可以使人在脑海中想象出画面,进而从对世界的体验中开始创作。为了保持忠于自我的人生追求,他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并坚信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能够获得其他人的喜爱。

  在接手设计新项目时,卒姆托首先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试图回忆起与建筑诉求相类似的生活体验,想象自己居住于内的感觉,然后尝试实现自己想象中的各种体验。他喜欢使用能够引起共鸣的材料,认为材料之间也存在近似性,建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秘密就在于将世界上不同的东西收集起来,然后通过它们创造出一个空间。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卒姆托从不用纸板建模,而是使用沙、玻璃、蜡、铁等真材实料,有时甚至会制作全比例模型以方便客户能走进模型亲身体验,并坚持模型必须要与最终的设计有某种物理上的关系。

  卒姆托说,建筑是本土的,但同时也是世界的。所有好的建筑都是地方性的,都是某一地方的身份象征,赋予项目地点个性是建筑最伟大的使命,每座建筑都该为它所在的地点说点什么,也应该为世界说点什么。如果以世俗的方式来设计建筑,那么这一作品是立不住脚的。

  建筑是实的,而空间本身是虚的。建筑师所能限定的只是建筑内的空间,人只有置身于建筑之中才能通过所有的感官来感受建筑。建筑的最终表达方式是结构。但建筑结构绝不会在设计之初便臻于完美,在卒姆托的设计过程中,一旦他觉得某一结构没有打动自己,便会推翻自己的设计。对于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他更偏爱自然采光。在他看来,自然光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精神。清晨太阳冉冉升起,光芒普照大地之时,日光所具有的神圣感仿佛它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人们不理解光,它赋予人类的东西早就超出了一切理解的范围。他说,非常庆幸世界上还有像光这样的东西存在。

  建筑设计的思想精髓

  卒姆托的作品总能让人体验到被遗忘已久的永恒价值。这是一种伟大的复兴,但他的复兴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隐藏着先锋主义。他希望用心去创造新空间,使这些空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区别于对世界的普通模仿。形成一件建筑作品的创造性活动,早已超越了所有的历史概念和技术知识。比如卒姆托设计的瓦尔斯温泉浴场,作品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古罗马和土耳其沐浴文化的追忆。也许,人们应该像解读歌德的诗歌那样来解读卒姆托的建筑作品。

  卒姆托认为,建筑工作的真正核心在于建造。当混凝土材料被组装并竖立起来的那一刻,建筑师一直想要建造的建筑就成为了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当建筑中所有元素互相融合的时候,当它们连贯统一的时候,便是建筑最完美的时刻。在卒姆托的个人理念里,结构反映地点,地点也反映着结构,用途则决定着结构和地点。建筑中的各个元素不分彼此,每个建筑均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因特殊的用途而建立的。卒姆托试图通过建筑回答这些从事实中凸显出来的各种社会和历史问题,并且通过尽可能精确的方式表达其所思所想。他笃信建筑应该具有人文意义和价值,只有当一个项目对人或者某座城市有所裨益时,人们才能享受到建筑的乐趣。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