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2017-02-03 08:20:41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汉口:从江汉关,望日清洋行的塔亭、江汉路、水塔、璇宫饭店(约1950年)

  “28号,中山大道要开街了!”

  前几日,在武汉美术馆的一次展览上,朋友兴奋地说道。

  开街了?

  难道中山大道不是百年的老街吗?我有些纳闷。

  小时候,我家在九江,奶奶与大伯一家人住汉口,硚口区崇仁路的幸福村。至寒暑假,就盼望着上汉口,与年纪相仿的堂兄弟们一块儿混。

  那会儿,九江去汉口要乘火轮船。傍晚上船、照例是激动,不肯入睡。昱日清晨,天未亮便爬起来,倚在舷栏上,盯着远方。

  渐渐地,江汉关钟楼越来越近,呜呜……,长鸣一声,靠岸了。

  至今,悠远的汽笛声,时常在我的梦中索绕。

  中山大道

  百雉湖滨旧城堡,洪扬乱后歇谈兵;当年炮雨枪林地,惨作康衢一望平。(后城马路.汉口竹枝词)

  下了船,呼兄唤弟,蹦蹦跳跳,直奔中山大道。

  武汉三镇,汉口从未建城墙。

  太平天国时期,为了抵挡匪乱,在袁公堤外筑了一道城堡。堡基密植木桩,内培坚土。开辟了8个堡门,有玉带门、居仁门、循礼门和大智门等。

  然并卵,土匪还是长驱直入、杀人放火。

  190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修筑汉口马路。彼时民智未开,群众“蛮拐”(坏),无法拆迁。无奈之下,只好将汉口堡拆毁作为路基。上起桥口,下迄歆生路(江汉路),同时破土动工。

  1907年竣工,正式“开街”,称为“后城马路”。1927年,改名为“中山马路”。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1938年的中山大道(六渡桥)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山大道(江汉路口)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山大道,左为亨达利钟表店,右为新华书店、四季美汤包店。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山大道

  昔日水塘沼地、人迹罕至;转眼间,轮轨交通、店铺林立,质朴的民居与精美的洋楼争奇斗妍。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要数南洋大楼、民众乐园、水塔、总商会和中国银行。

  民众乐园

  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东玩西玩,玩不够民众乐园。(老汉口民谣)

  走到六渡桥,一路小跑进民众乐园。

  挟挤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我也经常操着弯管子的武汉话,自以为是个汉口伢。

  1919年,民众乐园由刘有才等集资兴建,仿“上海大世界”。其中有3个剧场、2个书场、弹子房、阅报室、杂技厅、溜冰场、哈哈镜及中西餐厅等,吃喝玩乐、五花八门。

  刘有才(-1918年)又名贵狗,居熊家巷。幼时家贫,仅读过二年书。缺家教、性粗鲁,横行霸道。街坊见之侧目,人称“小老子”。

  年梢长,充当衙门的“包打听”(侦探),后任汉口稽查处处长。他利用职权,与工商业、银行等头面人物交往,巧取豪夺、富甲三镇。

  然而,工程开工后不久,他在视察工地时跌了一跤,抢救不及而亡。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二十年代的民众乐园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五十年代的民众乐园与中山大道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三十年代民众乐园的外面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游客拥挤的乐园内(约1928年)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三十年代民众乐园的中庭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民众乐园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经下放过的地方,江西彭泽县的黄梅剧团,每年都要来民众乐园演出一段时间。

  少年好友、熊征兄的姐姐、姐夫常随团来,白天表演,晚间睡在戏台子上。

  南洋大楼

  1917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兴建办公楼,紧挨着民众乐园,2幢建筑几乎同时落成,为中山大道上新的地标。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摄于上世纪20年代建造中的民众乐园、南洋大楼。还搭有脚手架,但基本成型,已呈现今天的轮廓,楼前有宽阔地面。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中山大道(1931年的新闻照片)图中高楼为南洋大楼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1931年洪水中的南洋大楼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南洋大楼的现状

  南洋大楼分为前后楼,墙上碎麻石粉面、镶嵌花岗岩装饰;有凸出的阳台和花窗点缀,屋顶建回廊、圆顶和钟楼;形体挺拔、富丽堂皇,典型南洋与欧洲的混搭风格。

  1927年,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国民政府曾在此楼中办公。我年少吃瓜时,正值文革,搞不清白、不知道有此一段古。

  水塔

  汉皋创后更繁华,水电今时用更奢;依旧公司无起色,不闻红利派东家。(水电公司.汉口竹枝词)

  那时候上街,总是大摇大摆地走在马路中央。除懒洋洋地跑几辆公汽、电车外,既无红绿灯,亦没隔离带。

  在六渡桥,放眼西望,“摩天大楼”便是水塔。

  提及水塔,就不能不说宋炜臣(1866-1926年)。他是宁波人,1897年创办了汉口燮昌火柴厂,后筹办既济水电公司,取“水火既济”之意。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汉口水塔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破土动工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早期的汉口水塔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三十年代的汉口水塔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正在翻新的的汉口水塔

  水塔由英国人穆尔设计,主体为正八边形,取周易八卦,共7层。第一层垒花岗岩块石,二层以上砌红砖清水墙。沿塔中198步木梯盘旋而上,可登上塔顶的钟楼。

  彼时中山大道,花楼街和六渡桥一带,都是低矮的木制平房,极易着火。塔顶楼内有一铜钟,发生火灾,以敲钟指示。白天挂红旗,夜间则悬红灯为标志。

  水塔建成后,结束了汉口饮用江水的历史。

  汉口总商会

  四坊为界市鏖稠,生意都为获利谋;只为工商帮口异,强分上下八行头。(汉口竹枝词)

  少年时,充满好奇心。

  经过那个深邃神秘的门庭,总要探头伸脑地观望,直到被门卫喝止。后来才晓得,这是汉口总商会。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汉口总商会门脸

  

百年沧桑丨中山大道与武汉美术馆

  汉口总商会的大楼(1930年)

  1902年,各界商贾协商,募集9万多两银子,建造了总商会。

  地处闹市,即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大楼共四层,砖木结构。立面强调竖向线条,古典柱式、山花线角。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即大清,国家商业本分明;金元本位银行辅,币制何时一例平。(汉口竹枝词.罗汉)

  1908年,大清银行(后改中国银行)选址在英租界修建新办公大楼。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