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7日,“德国影像:艺术家的传奇”展于北京OCAT研究中心开幕,展览展出了八部德国纪录片,分别呈现约瑟夫•博伊斯、约尔格•伊门多夫、奥托•皮纳、格哈德•里希特、克里斯托弗•施林格塞夫、乌尔里克•奥廷格、贝恩德和希拉•贝歇尔等杰出艺术家个人艺术观念形成的缘由和具体创作表达的过程,影像作品均来自歌德学院(香港)的永久收藏。同日,2017OCAT年度讲座第一场也于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开启,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王玉冬主讲。
解读,感受,或者说近距离观察一名艺术家时,我们应该把视线放在何处?是他的作品,还是他所展现的姿态?是他所做的事,还是所说过的话?
文人、雅士,自古以来,艺术家从来都不只是由其作品构成,而是布满了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他人所造成影响的斑痕。诗人、书法家、画家、士大夫与知识分子,他们的身份往往是彼此糅合且复杂。对于观者来说,理解艺术家自身及其身份的过程也在某种程度上与理解艺术作品呈现出相同的重要性与困难程度。而进入信息愈加发达,又愈加碎片化的时代,人们所观察到的可能性增加了,但反过来,其受到诱导、欺骗、错觉影响的可能性也在增加。换言之,艺术家及其身份本质越来越难以被确认——他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
本次“德国影像:艺术家的传奇”展由OCAT研究中心与歌德学院共同主办,展览展出了八部德国纪录片,分别呈现约瑟夫•博伊斯(1921—1986)、约尔格•伊门多夫(1945—2007)、奥托•皮纳(1928—2014)、格哈德•里希特(1932—)、克里斯托弗•施林格塞夫(1960—2010)、乌尔里克•奥廷格(1942—)、贝恩德(1931—2007)和希拉•贝歇尔(1934—2015)等杰出艺术家个人艺术观念形成的缘由和具体创作表达的过程,影像作品均来自歌德学院(香港)的永久收藏。
▲ 展览海报
这些影像拍摄于艺术家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实时记录创作者在画室内外的工作状态,或通过对话采访以及档案材料的整理回溯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影片制作团队亲临艺术家工作室,观察他们的创作过程,倾听艺术家自述。通过对艺术家工作与生活的深入呈现,同时也展现德国不同时代的社会及文化状况。这些纪录片与传统的艺术家电影相比也更具学术性。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艺术家广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一面,这取决于艺术家在面对镜头时是否诚实、诚恳,这种诚恳不只是在对观众的展示,也可以是对自己的剖析。当然,优秀的表演者可以做到生活与镜头前表里同一,但这也不代表其在镜头前是真实的。在商业资本、政治环境快速影响现当代艺术时,“艺术家的神话被不断建构和解构,而资本与市场的效应时刻消解着以艺术实践探求世界真相、揭示人性本质的动力,社会大众对艺术家的认知也在变得越发模糊不清。”这种模糊并不准确的认知不只是来源于艺术场之外的各种因素干扰,同样也来源于艺术内部——受名利所累,许多艺术家们的所言所行也往往是被再次塑造改变的。
如果说对于艺术家以影像媒介为文本进行阅读,是对于艺术家这一身份本质的探索;那么,在如今中西方都在迫切地思考艺术去往何方时,对于艺术本质的探索也必不可少。“雅希·埃尔斯纳启动讲座系列”以史学史为核心主题,围绕2017年OCAT年度讲座主讲人雅希·埃尔斯纳介于艺术史、考古学和古典学之间的学科反思及研究展开。作为以学科理论与实践之历史脉络为核心研究对象的衍生学科,艺术史学史在西方直到上世纪70年代起才真正开始受到学者的重视。继而,“史论转向”成为了当代艺术史诸多理论转向的一个重要考古现场,建立起的既是一条历史中的平行叙述,也是基于当下视角不断被重新绘制的学科谱系。
▲ 雅希·埃尔斯纳
埃尔斯纳的史学史研究在将目光投向对早期理论文献的翻译和文本研究的同时,也将艺术史重新敞开向二十世纪历史、政治和宗教格局之变动的思想参照系,以此构建起学科史与思想史、观念史的开放联系。对于埃尔斯纳而言,最具奠基意义的学科史案例便是从上世纪初延续至二战后的两代维也纳艺术史学派。通过对李格尔《罗马晚期工艺美术》中的形式研究和理念的挖掘,并同时结合二十世纪诸多艺术史家对李格尔艺术史观念争端不止的回应,埃尔斯纳重新梳理了艺术史这门现代学科的文献与思想脉络中的诸多重要节点,以此为方法和理念上的传承与对抗绘制了必要的谱系。与埃尔斯纳基于文献译介的史学史治学相对应,年度项目启动讲座系列将邀请国内两位形式主义美术史和维也纳学派的重要翻译和研究者,从他们自身的治学与文献研读经历出发,开展三期主题讲座。讲座以维也纳学派的理论渊源与历史流变、其开创的形式与结构分析在理念形成初期和二十世纪中叶与图像学方法的多次交叉与抗衡为宏观背景,以其灵魂人物阿洛伊斯·李格尔的治学理念为微观焦点,通过学科史综述和核心概念评述相呼应的方式开启对这一重要艺术史流派及其对人文学科的精神遗产更深入且多元的探讨。
▲ 讲座海报
阿道夫·希尔德布兰德是美术研究的现代奠基人之一。他的《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一书,篇幅虽然短小,但却是后来形式主义美术批评及形式主义美术史的一块重要理论基石。此书的出版,是19和20世纪之交欧洲学术界及艺术界的一次重要事件。
▲ 王玉冬教授
▲ 郭伟其,王玉冬,钱文逸
此次讲座由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的王玉冬教授主讲,讨论了希尔德布兰德与同时期欧洲思潮及艺术实践的微妙关系。其中的分析重点是美学家费德勒和雕塑家罗丹。讲座详细地分析了该书的框架结构、批评语言及其背后的理论思考。本次讲座还探讨了瑞士美术史家沃尔夫林对于希尔德布兰德作品的误读、后期形式主义面临的危机以及当代美术史家和美术批评家对于形式主义的拯救等问题。
▲ 讲座现场
约瑟夫·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
▲ 影片截图
导演: 维尔纳·克鲁格, 彩色,57分钟, 1979年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