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
2016年10月16日到2016年12月4日
今年10月,亚洲艺术中心举办了姜吉安的展览“应物会影”,呈现了其空间绘画“两居室”系列,以及现成品绘画“茶”与“绢”系列。在这,前者无关于对透视的探讨;而后者无关于以现成的叙事进行表意。
姜吉安,“两居室”系列,绘画装置,2007-2009
姜吉安,“两居室”系列,绘画装置,2007-2009
创作于2007年至2009年的作品“两居室”被放置在了多个如同橱窗一样的展示区内,一边是座椅、碗筷等居家用品,一边是画架、画框、石膏模型等画室用具,橱窗内的一切都失去了其现实的色彩而变得灰白,毫无生气。在日光灯的照明下,橱窗与钨丝灯点亮的展厅之间于视觉上具有了冷暖对比。这似乎可以看作是真实与人造之物给人带来的一种心理上的温差。“两居室”呈现的黑白对比强烈地向观者暗示着光源的存在。然而观察一阵之后,悬吊其中的多个灯泡以及投影的不一致性会让观众,尤其是非专业的人士恍然大悟,明白眼前的“光影”均出自艺术家之手。而物体真实的投影因日光灯发散性的光亮,以及手绘的强烈的投影而遭到弱化。作品明显挑战了他们惯有的观看经验。表现对象立体感的素描技法在这儿失去了效用,而三维的效果则不依赖于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等成分实现。在这,灰、黑色的部分更像是一种依附于物体之上的图案。通过“空间绘画”,艺术家欲要观者体会影与物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艺术家把视错觉的诡计从二维的平面带入到三维的空间之中,观者此时大概赞叹的不是被描绘的物体的逼真程度,而是错视觉的呈现方式。
姜吉安,《五柿图》,113×45,19x13cm,现成品绘画,2015
姜吉安,《轻折慢展慢折轻》,119×42,42x13cm,现成品绘画,2016
现成品绘画是姜吉安于2009年之后探索的。在“绢”系列中,每件作品均由一幅绢本绘画以及一件由灼烧过的碎片化的绢所构成的物体组合成形。乍眼一看,绢本绘画似乎与普通的工笔画别无二致。然而用于涂绘的颜料并非为矿物颜料,而来自绢本身。一块绢被姜吉安分成了两个部分,留下来的部分是左边可见的,其余的则被剪刀剪碎之后下锅翻炒,通过过滤、蒸煮、研磨、加胶等一系列工序,姜吉安将承载图像的绢转换为了表现图像的颜料。在姜吉安的作品中,现成品并非是对艺术之内容或形式的替代,而被融入其中,若隐若现。作品中,绢的第三种形态是作为被描绘的对象。姜吉安在平面上描绘了各种形态的绢,它或是被层层揭起、或是以卷轴和折页的形式铺开。而除此以外的任何物体,均以剪影的形式出现。姜吉安通过排除一切外在的因素来实现“以物观物”,进而达到反观自身的目的。绘画在此不止于以图像的内容或形式来获得意义。另一个组作品“茶”的制作过程同样如此。不同的是,它们更记录下了艺术家的生活日常。选择制作的原料是当日冲泡、品味的茶叶,而作品颜色的浓淡关乎茶叶的种类。至于选择何时饮普洱、龙井,则难免无关于当日的环境、身体的状况和心情。图像的造型不求形似而趋于孩童所画的那样,带有些许稚拙感。图像是简单的,以几条直线和圆圈构成;内容是直白的,仅与喝茶、会友有关。在这,姜吉安采用了一种并不依赖于形象和文本的叙述方式——通过制作的过程来记录一种存在状态。
在图像、信息超级过剩的时代,这种宛如抄经、念佛般的创作方式,对坚守于绘画领域的艺术家而言,成为另一种用于注入精神、文化的新途径。它十分内敛,让你无法凭借那“无意义”的图像来猜测当代艺术背后的深奥内涵;它也十分的亲民,以这种日记式的绘画过程契合你的生活体验。
姜吉安,《堕涎》,54×44,37x12cm,现成品绘画,2016
姜吉安,“应物会影”,展览现场,亚洲艺术中心
姜吉安,“应物会影”,展览现场,亚洲艺术中心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