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艺术家,通过《太下流“武松杀嫂”雕塑遭吐槽》的新闻进入公众视线。这种通过粗俗与下流挑战公众道德底线而占据新闻头条的做法,让我不自觉把他归类到无耻的“网红艺人”的行列。在新闻里这位艺术家被人尊称为雕塑家李占洋。相信大多数人跟我一样对这种炒作相当麻木,对这种“低俗炒作”的始作俑者更没有过多的兴趣。2016年,蔡青先生《异质共生·沟通与共融》当代艺术年展在长江当代美术馆举办,李占洋先生携其作品《李占洋货郎--卖面包》参加展览。这是一次奇妙的经历它冲垮了我内心最后的一道防线。
巴渝民居沿着斜坡鳞次栉比层叠而上,或是娱乐场所里的灯红酒绿,或商铺前的送往迎来,又或是市井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正是20年前“老重庆”的缩影。爬上山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洋建筑一行排开。灯光中闪烁着暧昧,直接明确的英文单词,则展现出“情色天堂”阿姆斯特丹的街景。这一次《双城记》以照片的形式呈现,用作《李占洋货郎》的背景。仔细观察,两个城市的建筑风格迥异,却融汇在粉紫色霓虹闪烁出的纸醉金迷中。赤裸的皮肉交易伴随市井生活一起呈现,这样大胆直白的展示色情,和《武松杀嫂》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叫做艺术了么?
有了李占洋雕塑作品《双城记》的照片做背景,《李占洋货郎》的“杂货铺”也随即布置开来。杂货铺除了两个面包摊位,还陈列了书、明信片、陶罐等各种简陋的杂物。只要花钱都可以拿走。天啊!原来只要打上艺术家李占洋的标识所有东西都可以明码标价变成商品,这能称为艺术?这样的铺子,似乎可以来自街头的任何一个角落。噢!这不就是《双城记》中市井生活的一个缩影?这是艺术?
10月22日“沟通与共融”展览开幕。开幕当天热闹非凡,除了众多的艺术家与理论家之外,更汇聚了许多艺术爱好者。《李占洋货郎--卖面包》无疑是人气颇高的作品。新鲜的面包出炉,生意张罗开,助手高万里的面包摊大受欢迎。在美术馆买到现烤面包是一件相当稀奇的事。但更多的人,应该是被展厅中的香气吸引而来。只见高大厨穿着黑色的T恤,搭上白色的帽子、口罩、围裙,活脱脱的一个糕点师,他在自己的摊位上迎来送往,只要热乎乎的面包一出炉,就被一抢而空。而李占洋先生的摊位虽然宾客也是络绎不绝,但比起高万里一家的小摊,被一群饕客围着的热闹,则要安静许多。
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李占洋先生,戴着眼镜的样子儒雅极了,温柔的微笑着应对不同的询问者。我实在无法把他和《武松杀嫂》或是《双城记》中任何一个情色场景联系起来。但两个人同时在美术馆里卖面包的商业行为就是艺术?
直到我回家看到了“李占洋货郎”的介绍,才让我放下偏见开始了解作品。原来喧闹的交易声里述说着一个安静而温情的故事:助手高万里一家人曾因生活压力而放弃了一个尚未出生的生命。李占洋先生希望通过自己艺术家的身份,帮助高万里的妻子通过卖面包,增加他们一家人的收入,改善高万里一家的生活。
回过头来,仔细的观察《双城记》。除了所谓了情色成分,更多的是对市井生活诚恳的陈述,有生意红火的夜市摊,有街头混混的霸凌,有车祸现场的慌乱,有力夫身扛重物沿坡而下的艰辛,更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欢愉,真是喜怒哀乐,五味杂陈。《李占洋货郎--卖面包》这个行为艺术作品则是《双城记》市井生活的一个映射。它把市井生活的酸甜苦辣,通过《李占洋货郎》带到了美术馆里。这种多个主体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创作思维模式,正是苏联文艺批评家巴赫金所形容的“复调思维模式”。
李占洋先生帮助高万里一家卖面包的目的很单纯,正如李占洋先生所说:“我们要不停地卖,卖到助手老婆再怀孕了,不会因为经济压力而把孩子做掉”。开幕式结束后,回到生活中,高万里一家继续着热火朝天的面包生意。只要面包一直卖下去,就会像面包摊上的对联那样“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这句前苏联电影中的经典对白一直在激励着我们: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会好起来的。
再一次来到美术馆,《李占洋货郎》的摊位上,没有了现场的热闹贩卖,早已人去楼空。只剩下一些零星的陈设,似乎还述说着这个温情的故事。
一个市井杂货铺,一场喧嚣的贩卖,若它不是摆在艺术馆里,或许你很难把它与艺术联系起来。长久以来人们总习惯于把艺术摆在金字塔塔尖,供人仰望,它是高高在上的。而艺术家也随之被推上神坛,平易近人不再是艺术家的外衣,他们更是下流与庸俗的绝缘体。看似“粗俗与下流”的李占洋先生,坦然承认了自己的无耻,因为他的艺术没有帮助到更多的人。但是“李占洋货郎”这个行为艺术作品的确在帮助高万里一家解决生活问题。可是那些因循守旧的大师们,又曾是否低下高昂的头来嗅一嗅脚下带有腥味的泥土呢?
我一直不理解李占洋先生“艺术就是生活”的概念,然而一个简陋的杂货铺,一场精心安排的市井贩卖,让我对这句话也有了一些感悟--艺术家是来自于生活的普通人,而艺术创作更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与汲取。
对于大众来说,要真正明白当代艺术作品的深刻含义是相当困难的。几条新闻的批评,几个学究的随口嘲弄,就可把这种正处于生长期的艺术形态打入冷宫,甚至遭到唾弃。而通过深度理解,转而肯定并支持它,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努力。所以就有许多人即使是一知半解、不懂装懂,嘲笑这些作品不过是胡闹而已。或许他们不过和我一样只看到了冰山的一角。
后记
1998年,一个对当代艺术还处于懵懂状态的东北汉子在北京进修时,为了见证一下当代艺术是不是“一只老母鸡”而参观了由蔡青先生和冯博一先生策划的“生存痕迹--当代艺术展”。多年后写下了《当代艺术处女看》一文回忆这个展览对他的启蒙时,他已经成为业内备受推崇的当代艺术大师。感谢李占洋先生,采用“复调思维模式”把不同的内容通过“市井生活”这一主线组织在一起,交相辉映,创造了《李占洋货郎》这个真切感人的行为艺术作品,并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引发大家的思考。它不仅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艺术,还让我知道什么是生活。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