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纽约《世界日报》专栏文章)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史上,宋氏三姐妹早年都曾就读于美国佐治亚州的威斯里扬学院(Wesleyan College),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谢冰心,则就读于麻州的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二校名称相近,也都是著名女校,且都在美东地区,所以常让人混淆。
当年美国东北地区有七所著名女子学院,称“七姊妹”,其中四所在麻州。除了卫斯理,还有和丽山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及瑞岩学院(Radcliff College)。后者附属于哈佛大学,现已停办,其余三所至今仍保持当年传统,只收女生,是美国为数不多的女子大学。
我于21世纪初在和丽山学院执教一年,这是美国的第一所女子大学,创办于1837年,其成功经验为后来的女子大学提供了办学模式。和丽山的校园里有小湖、小河、小山坡,环境很好,曾被评为美国最美的校园之一。但是,学院地处一个偏远村庄。据说一个半世纪前教会创办这所女子学院时,是要把女生们圈在孤零零的地方让她们好好学习,不要胡思乱跑。一个半世纪后我住在那个村子里,体验了孤独的日子,于是周末便常常开车去逛邻近的大城市纽约和波士顿,要么干脆就在乡下骑自行车,到农家小院去吃自制的酸奶和冰淇淋,或到旧货市场去淘古董,曾买到过几幅19世纪的欧洲铜版画。
和丽山旁的康河,有个回流的大转弯,马蹄形,环绕一小岛。从河边的山顶往下看,风景极美。每年秋天的红叶季节,学院都要给学生放一天假,叫登山节(Mountain Day)。那年我登上山顶,往河湾一看,竟大吃一惊:这风景难道不是一幅画吗?是的,这是19世纪中期美国哈得逊画派著名画家科尔(Thomas Cole)的名画。下山回家,我立刻查阅资料,果然查出这幅画的全名是《暴风雨过后的和丽山风景》,画中那个马蹄形河湾叫“牛弓”(Oxbow)。
这幅画是美国风景绘画史上著名的“大风景”(grand landscape)风格的代表作,属国宝,收藏在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登山节过后的下个周末,我专程去纽约大都会看这幅画,发现画中的风景与真实的风景只有一点不同:现在的河岸和山坡上,村镇房屋星罗棋布,而一百六十年前的画中却是大片山野和农田。
和丽山下的“牛弓”地处北汉普顿,那是史密斯学院的所在地,一个非常优雅的小镇。周末的时候我也常去这小镇,到街边的咖啡馆买杯咖啡和一个甜点,坐在屋檐下晒太阳,欣赏街上那些优雅的人们。
北汉普顿的“优雅”另有一层意思,即女性之美。这小镇是个大学镇,镇上就一所史密斯学院,全是女生。因此不难理解,北汉普顿是美国东部著名的同性恋镇,与西部的同性恋城市旧金山遥相呼应。每年的同性恋狂欢季节,这两个地方都要举办热闹的嘉年华会大游行,展现同性恋的骄傲。若说旧金山是男女两类同性恋的天堂,那么北汉普顿便是女同性恋独享的乐园。
不过,我在北汉普顿最欣赏的却是史密斯学院的美术馆。该馆很小,收藏也少,属二流作品,但却是一流艺术家的二流作品。馆藏陈列的精彩之处,是这些作品都按编年史的时序陈列,相当于一部翻开的艺术史。在美术馆从头至尾看藏品,便是阅读西方美术史,极适宜于直观教学。
说到女子学院的美术史课程,我想起好莱坞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讲半个世纪前卫斯理学院的故事,宣扬女性主义,由当红女星茱莉亚·罗伯茨主演。卫斯理与哈佛大学相邻,那时卫斯理不少女生毕业后的愿望是嫁给哈佛男生,所以人们笑称卫斯理是给哈佛培养媳妇的。电影的女主角是美术史教授,主张女性自主自立,鼓励女生去攻读研究生,结果因干预学生择业而违犯校规,由此生出一连串故事。
这部电影问世时,我正在和丽山教书,师生对电影都着了迷。在我看来,半个世纪前的校规,后来虽已废除,但却变成半个世纪后的潜规则。例如,老师可以帮助学生,但不能介入学生的决策;老师的教学可以有创意,但不能超越教学大纲;老师的言行可以新潮,但不能有违师道。如果违反了潜规则,老师会饭碗不保,就像电影中的女主角,违规而又不肯妥协,最后只好走人。
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不仅是因为我曾在女子学院任教,认同影片的故事和观点,而且更是因为我有机会从女子学院的过去来反思现在,也有机会从电影里的美术史教学,来审视当代美术教育的演进。今天看这部电影,也是回顾自己在美国女校任教的那段经历,有一种亲切感。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