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印象派的大师德加中国首展——舞动的艺术”在云艺术中心正式开展。主办方特别策划了“德加与印象主义”系列讲座,特邀著名艺术家、批评家王南溟,浙江大学教授、批评家沈语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策展人马琳作为演讲嘉宾,以“德加与印象主义”为主题,围绕德加的绘画、素描、雕塑,从不同角度呈现和探讨德加的重要性以及与印象主义的关系。
印象派、德加与19世纪晚期的视觉机制
主讲人:沈语冰(浙江大学教授、批评家)
主持人:马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策展人)
时间:2016年11月5日下午3:00
以下为讲座内容(完整视频在最后):
大家好。很高兴在金秋时节这样一个美好的下午,在云艺术中心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我对印象派的一些认识。我先简要介绍一下过去已有的研究方法,重点还是要回到今天的主题,即印象派、德加与19世纪晚期的视觉机制。
我们观看现代的一些艺术作品,先要了解创作这个艺术作品的艺术家以及创作者所处的生活和社会环境,要研究他的传承以及他的基本技法和美学,比如有什么样的学派和传承。另外还有更多的新的手法,比如:艺术社会史、形式或风格分析、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当然还有我们今天主要介绍的研究方法:就是研究画家和观众的观看方式,以及与这个观看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却不完全等同的各种视觉机器的发明。因为这些视觉机器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知觉,特别是视觉的经验。我们都知道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其实从古代希腊以来,就是与视觉紧密相关的。而视觉,包括世界观——我们说看世界的根本方法——所谓的观,还是眼睛看到的东西。而用眼睛看,又和我们的技术进步(比如说望远镜的进步)紧密相关。因为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文望远镜的进步。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这只是一个科学问题,或者是一个科学史的问题,但其实它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还影响到我们日常的感知。而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是永远离不开这些日常感知的。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艺术家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生活的人,他也是一个人,一个普通人,所以他也会受到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影响;另外一个方面,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会预设观众是怎么看画的,或者说,他会有一个理想观众的想象。所以从视觉机制的角度来研究艺术,这个话题还是比较前沿的。
早期的一些评论家,包括早期的一些美术史家,对印象派的研究都侧重于一些技术层面,比如强调户外画法、对光和影的重视、对色彩的重视等等这样一些技术因素。这方面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罗杰·弗莱,他写了一部名作叫《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就是研究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一部杰作。
大家都知道,要了解印象派,还有一个人恐怕是绕不过去的,他就是研究印象派运动和后印象派运动的专家雷华德。他是德国人,后来移居美国。他与美国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合作,出版了非常著名的《印象派绘画史》和《后印象派绘画史》,是我们了解这两个艺术运动绕不过去的经典。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欧美兴起了一个主要的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方法,叫艺术社会史。这里面的代表人物——像夏皮罗、豪泽尔、T·J克拉克——都是研究印象派和19世纪法国绘画的赫赫有名的专家。他们研究方法,就个体而言,是充满了差异的。但是,总体而言,又都可以归入到艺术社会史这样一个范畴。也就是说,更多的是从社会的层面切入,去探讨作品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艺术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当然包括了技术的进步。
最后,我们要讲的就是视觉文化研究。在视觉文化研究方面,我将会跟大家提到一个代表人物叫乔纳森·克拉里。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艺术史、摄影和电影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
主要机械发明与绘画对照表
这是我根据乔纳森·克拉里的著作总结出来的一张主要图表,但今天我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可能有的地点讲得详细一点,有的我就跳过去,然后把要点放在德加上面。
先简要地说一下维米尔和暗箱的关系。这里有维米尔的两张画。他把两个科学家(地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完全关在室内,只留下一扇窗户透进光来。通过窗户这么一点光,一个待在室内的科学家,就可以感知所有的外部世界,所以,维米尔的画与暗箱原理一脉相承。他的作品本来就像一个暗箱成像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其它作品,也是通过暗箱来构思画面。所以他的画通常像照片那样精确和精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利用了暗箱成像这样的技术发明。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