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汪单:作为对美国反主流文化的回应,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艺术文献

2017-02-16 09:10:11 

  考特·麦肯奇在《旧金山》歌中写道:“如果你到旧金山,记得头上戴花朵。如果你到旧金山,你会在那儿遇到一些好人儿。”《旧金山》作为1967年以“爱之夏”为主题的"蒙特利国际流行音乐节"宣传歌曲,描绘了当时的旧金山和60年代兴起的嬉皮士运动。歌词中“花朵”是对和平的礼赞,嬉皮士们以花朵为精神象征,以非暴力来抗议战争,呼吁爱与和平。旧金山,曾是美国嬉皮士运动的发源地,孕育了以青年为主体的反叛精神,魔幻的摇滚音乐。它也是“反叛主流文化”先驱艺术家布鲁斯·康纳(Bruce Coner)的故土。

 汪单:作为对美国反主流文化的回应,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艺术文献

▲ 60年在旧金山的嬉皮士

汪单:作为对美国反主流文化的回应,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艺术文献

▲ 旧金山城市街边一景

  布鲁斯·康纳的回顾展 “这一切都是真的”(It’s All True)从东海岸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巡回到了西海岸的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他曾在旧金山度过了其最重要的创作时期。展览重回故里,无论是对艺术家个体创作生涯的追溯,或是对这座城市记忆和历史的延展,其意义都非比寻常!本次展览呈现了250余件作品,涉及了电影、绘画、版画、摄影和表演等多种媒介。展览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了学生时代的作品(1950年代初期),集合艺术(1958-64年),黑色雕塑(1959-63年),墨西哥制作(1961-62年),魔法的形式(1963-70年),天使(1973-75年)、绘画中的墨迹(90年代)及5部重要的影像作品。这些作品贯穿了康纳长达50年创作历程,传达了艺术家对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所提出的理念和反思,而这种反主流文化的精神至始至终跟随于康纳的一生。

汪单:作为对美国反主流文化的回应,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艺术文献

  ▲ 观镜,装置,1964,人偶的手臂,干河豚,木头,玻璃,条纹,鞋、硬纸板、剪切和粘贴的印刷纸、涂料、尼龙织物、首饰、珠串,娃娃的声音中,毛皮,人造花卉、羽毛、吊袜带夹子,金属,和金属纤维,153.7 × 121.9 × 36.8 cm

汪单:作为对美国反主流文化的回应,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艺术文献

  ▲ 艺术家布鲁斯·康纳

  康纳被誉为美国西岸反主流文化(counterculture)的领军人物。“反主流文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当时的美国正值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社会进入到一个以技术理性为核心的发展模式。社会崇尚工具理性主义,却忽略人的需求和人的价值,淡化人的感情和人际交往。作为对技术治理的抵抗和反动,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以嬉皮士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在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革命热潮。 嬉皮士们基于反理性主义,神秘主义、浪漫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大张旗鼓地宣扬并身体力行地通过吸毒文化,摇滚文化和性自由主义来对抗当时保守的资产阶级主流文化。

汪单:作为对美国反主流文化的回应,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艺术文献

  ▲ 复活节早晨,影像,2008,10’

  我们很难从这个展览中找到相应的线索来揣测布鲁斯·康纳是否有直接参与了这场如火如荼的革命。但是,这次展出的作品涉及了消费主义、摇滚音乐,致幻药品、核武器、东方主义、宗教等议题,与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的历史成因、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展览不仅承载了康纳近乎一生的创作历程,还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回应了当时的运动。他的作品以一个艺术家的主体叙述来折射出那段历史,成为了嬉皮士运动浪潮下时代精神的历史回响。

汪单:作为对美国反主流文化的回应,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艺术文献

  ▲ 《这一切都是真的》展览现场

  展览入口处的第一件影像作品《一部电影》(A Movie,1958年)可谓是开启康纳实验性影像的创作历程。创作年代正值美国50年代末,当时电视机已普及到了美国的千家万户,随之而来的电视广告和商业电影涌入百姓的视野,不仅引导着人们新的消费方式,也影响和塑造人们随新的消费观念所带来新的生活价值观。丰裕富足的社会带来了物质主义的诱惑和消费主义的浸染,貌似无害或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实际上,经济的巨变给社会带来不安的因素,亦为60年代美国一场又一场摩肩接踵的社会运动播下了种子。12分钟的影片似乎预示了一个繁荣经济表面、却存在着潜在危机的社会。胶片放映机不断滚动播放着一幅幅看似相互“矛盾”的场景,比如电影的片头就冒出 “结束”(END)字眼,又如上一幕还是嬉笑成群骑着自行车的孩子们,而紧接着下一幕却是坠落于悬崖的汽车。

汪单:作为对美国反主流文化的回应,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艺术文献

  ▲ 一部电影,影像,1985,12’

  “迷幻摇滚”(Breakway,1966年)是康纳个人创作生涯中另一件重要的影像作品,而创作时期正逢一股“摇滚革命”浪潮席卷旧金山,当时的旧金山湾聚集了数百个摇滚乐队。嬉皮士们借摇滚乐发出革命的呐喊,向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咆哮。具有颠覆性的摇滚音乐成为了对抗主流文化的的一个重要武器。5分钟的黑白影片自始至终只拍摄了一位扭动身体女舞者——Toni Basil。影像运用了多机位的混合剪辑,晃动的镜头,多重曝光,并毫不避讳地展示舞者裸露的肉体,这似乎是对美国当时主流文化和流行音乐的讽刺。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像受到音乐界的关注,甚至影响了一代音乐人,比如“居民”乐队(Residents)受此启发,将零碎片段、黑白图像拼贴混杂在MTV中。

汪单:作为对美国反主流文化的回应,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艺术文献

  ▲ 迷幻摇滚,影像,1966,5’

  谈到旧金山的摇滚乐或是反文化运动,都与60年代最为风靡的迷幻药文化(LSD)有关。这些药物在嬉皮士,政治反叛者、音乐人和艺术家的世界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各式各样的迷幻药曾在这些浪子脑海中构建了一个个与枯燥乏味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奇妙景观。康纳的影像《寻找蘑菇》(Looking for Mushroom,1961-96年)分别在他不同的阶段记录,剪辑,再编辑完成。镜头记录了60年代在旧金山寻找蘑菇的素材,到1975年他和心理学家提姆·赖瑞(Timothy Leary)在墨西哥乡间寻找蘑菇的经历,再到1997年艺术家将前两者的镜头组合编辑到一起完成了这部时隔3分钟的短片。随着特瑞·莱利(Terry Riley)创作的背景乐,村庄、农舍、人物、绘画、花朵、碎片式的图像镜头不断地交替,挑逗式地映入观者的眼帘。影片中没有呈现有关蘑菇的镜头,但直到片中绚烂的烟火弥漫整个画面之际,似乎预示着在吸食迷幻药时看到自己的灵魂漫游于时空隧道,走入不可言说的另一个世界。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